结石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DT简讯医院胰胆肿瘤多学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         http://www.bflvye.com/m/

医院

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07月18日(周一)下午14:00-17:00,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26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邵成浩主任、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共同主持,参加者包括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影像科、介入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医生。共讨论并制定了六例患者的治疗方案。

会议现场

病例讨论

(一)、普外四科付志平医师《胰头钩突占位伴肝转移1例》

患者男性、79岁,因“右上腹闷胀不适3月余伴皮肤巩膜*染半月”入院。查TBILumol/L,DBILumol/L,查CA19-9:U/ml,CA.09U/ml,CA。上腹部增强MRI提示:胰头钩突区见约3cm的不规则肿块,T1呈等信号,T2长信号,DWI呈较明显高信号,胰管可见。肝内见多发性大小不等圆形结节状异常信号,最大4cm,T1、T2呈长信号,T2脂肪抑制呈高信号,动脉期均明显环状强化,静脉期轻度强化。胆总管扩张,胆囊体积增大明显。肝门区及腹膜后见多发明显肿大淋巴结影。入院后行超声内镜下活检术,ERCP+胆管金属支架植入+胰管塑料支架置入术+ENBD,胰腺穿刺细胞学诊断:找到少量异型细胞。并行CT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结果未归。

付志平医师:考虑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因胰头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

刘安安主治医师:阅MRI片可见胰头钩突部乏血供病灶,肝脏多发病灶边缘强化,中间坏死,为典型转移灶表现。故此患者诊断考虑为胰腺导管腺癌伴肝转移。治疗上采取姑息性措施,如内镜下引流。

邵成浩主任:胰头钩突部为乏血供病灶,中间坏死,边界不清,胰胆管均扩张,其肝转移灶中间坏死、周边强化,均为典型胰腺癌肝转移表现。若为pNET通常有包膜、瘤体均匀强化,其肝转移灶往往强化明显,本患者不具备上述表现,且其CA19-9,CA72-4均升高,亦不符合pNET表现。患者已有肝转移,治疗上不考虑手术,可行化疗。具体方案由肿瘤科医师制订,另肝转移灶的处理由介入科医师制订。

肿瘤科秦文星主治医师:此患者79岁高龄,身体状况一般,故不考虑联合用药,可静脉应用吉西他滨单药或口服替吉奥,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情况。

介入科江海林主治医师:针对胃肠癌等患者,我们通常采用铂类加表阿霉素药物灌注化疗,而针对胰腺癌患者,我们通常采用吉西他滨行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但此患者肝转移灶仅周边强化,中央坏死,TACE效果可能欠佳。

(二)、普外四科付志平医师《十二指肠球部占位1例》

患者男性,52岁,因“上腹不适3月余,体检发现十二指肠球部腺癌2天”入院。查CA.3U/L,余肿瘤标志物正常,近来体重减轻约15KG。查胃镜提示:食管、贲门未见异常;胃窦粘膜可见小片状糜烂,胃内大量潴留物;幽门开放好,于球降交界处可见一凹陷,覆厚苔,约3*4cm,质硬,易出血,周边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肠腔狭窄,无法通过。考虑胃潴留、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溃疡恶性肿瘤可能、十二指肠肠腔狭窄。病理:十二指肠球部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上腹部增强CT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占位。

消化内科曾欣副教授:从CT上看十二指肠降段正常,考虑为球部占位可能性大。

陈丹磊主治医师:因患者胃壁水肿明显,术前要积极洗胃,术中要注意妥善处理十二指肠残端,仔细缝合包埋,防止残端瘘。术中应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可推迟恢复饮食时间,而早期即可通过空肠营养管给予充分营养。若有必要,术中还可行十二指肠水平部造瘘,降低残端瘘风险。

邵成浩主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恶性肿瘤少见,十二指肠癌多见于降部,且印戒细胞癌多发生于胃,故此患者考虑胃窦癌累及十二指肠球部可能性大,手术方式为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能性小。

(三)、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胰头占位伴肝转移1例》

患者为64岁男性,因“反复腹泻5月余”入院。查CA19-9:>U/ml,CAU/ml,CEA58.5U/ml,外院查增强CT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胰腺低密度病灶,肝脏有多发转移灶。我院超声胃镜行胰腺病灶穿刺找到腺癌细胞。

邵成浩主任:因穿刺病理结果已出,此患者诊断考虑为胰腺癌伴肝转移。胰腺原发病灶小,但肝脏转移灶比较明显,考虑肿瘤沿神经浸润。患者已有远处转移,目前手术不能使患者获益,建议先行化疗。

(四)、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胰体占位一例》

患者为65岁男性,因“上腹部隐痛2月余”入院。查CA19-9:U/ml,AFP、CA、CEA均正常范围,上腹部MRI增强:胰颈实质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CTA:胰体占位,与腹腔干关系密切,脾静脉受累,胰源性门脉高压,肝动脉、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PET-CT:胰颈区见一长径约3cm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包绕肠系膜上动脉,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8.0,胰管未见扩张。超声内镜穿刺活检:找到腺癌细胞。

陈丹磊主治医师:该患者MRI可见胰颈体部占位,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稍高信号,强化后可见胰颈体部低信号占位,结合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PET-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肿块性质为胰腺导管腺癌,CTA可见肿块包绕腹腔干及根部,暂无手术指证,可先行化疗。

邵成浩主任:结合该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患者胰体部占位为胰腺导管腺癌诊断明确,肿块包绕腹腔干主干及根部,根据NCCN指南,肿瘤包绕腹腔干大于°,考虑局部不可切除,手术无法达到R0切缘,治疗建议先行化疗,方案可选择FOLFIRINOX,手术时机选择:1、CA下降;2、肿瘤稳定无进展;3、肿瘤体积缩小(Downsize),血管间隙显现。时间一般为3-4疗程。

(五)、普外四科朱洪旭医师《胰体癌术后复发一例》

患者为70岁男性,因“胰体癌术后4年余,上腹隐痛3月余”入院,体重下降8kg。患者于.04.12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胰体尾)低至中分化导管腺癌。免疫组化:CK19(+)CAM5.2(+)、P63(少部+)、P53(+)、P16(-)、Ki-67(50%)、CgA(-)。查CA:35.8U/ml,CA、CEA、AFP处于正常范围。上腹部增强CT:残余胰腺左侧方见一最大径45*33mm软组织密度包块,增强后呈轻度强化,且强化消退缓慢,病灶内有少许斑片状低密度影,无强化。PET-CT:原胰体区域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7*31mm,放射性摄取增高,SUVmax为14.9。腹膜后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者大小约14*10mm,SUVmax为6.8。

邵成浩主任:由该患者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可见软组织密度包块,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延迟性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有少许斑片状低密度影,无强化,非残留胰腺断端复发,肠系膜上动脉周围间隙尚存在,结合其PET-CT检查,患者考虑胰体癌术后复发,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可见扩张,考虑肿物侵犯屈氏韧带处空肠可能性大。患者术后四年出现复发,同时腹腔为单个病灶,考虑肿瘤生物学行为进展缓慢,同时伴有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可能无法获得R0切缘,同时目前患者营养状况欠佳,建议先行消化道造影检查,明确梗阻情况,放置空肠营养管,给予营养支持同时行全身化疗2-3疗程后再行手术治疗。

(六)、普外四科曹坚平医师《胆总管下段占位一例》

患者为66岁女性,因“腹痛、纳差、乏力21天伴皮肤巩膜*染5天”入院。一周前查肝功能:TBIL89umol/L,DBIL76umol/L,ALTU/L,ASTU/L,γ-GTU/L。入院后查肝功能:TBIL99umol/L,DBIL69umol/L,ALTU/L,AST57U/L,γ-GTU/L。CA19-9:U/ml,CEA、CA、AFP均正常范围,腹部B超: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总管内低回声、肝内外胆管扩张。上腹部CT增强:胆总管中下段占位,肝内胆管、肝总管、胆总管扩张。MRCP:胆总管中下段结石,肝内胆管、肝总管、胆总管扩张。超声内镜:胆总管内可见范围8*7mm稍高回声,后方未见明显声影,该部位胆管壁偏心性增厚,厚度约2.5mm。其上方胆总管扩张,直径约14mm。

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该患者梗阻性*疸诊断明确,其MRCP检查T2加权可见胆总管下段低信号影,结石不能排除,但其增强CT可见该部位胆管壁增厚,增强后可见偏心性强化病灶,同时超声内镜亦证实该部位胆管壁偏心性增厚,厚度约2.5mm,故考虑胆总管下段癌可能性大,手术方式考虑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可进一步探查决定手术方案。

通讯员:陈*陈丹磊

年7月1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