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去西天取得不光有经书,还有甜品 [复制链接]

1#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现在看起来简单平常的糖,比如白糖,在古代并不是轻易得到的。

古人最早获得甜味的途径比较直接,大自然界人类提供了蜂蜜,只要不怕蛰。在甲骨文中就有“蜜”字和“蜂”字。比如《礼记.内则》写“子事父母,……枣栗伯蜜以甘之。”翻译一下就是是当时蜂蜜的具体用途之一做甜味剂制造蜜饯奉养父母。我国传统饮食中的蜂蜜,还有一个特产就是蜂蜜酒,是几乎纯以蜂蜜为主料进行发酵酸制的真正“蜂蜜酒”。传说在公元前七百多年周幽王的官廷宴席上,就有了这种蜂蜜酒,真假不清楚,“苏果”反正没见识过。

周幽王更著名的是这事

古人吃口甜食不容易,蜜坚持了很久,但毕竟取之不易,后来出现了麦芽糖顶替了一部分蜜的作用。

麦芽糖是人工制造的甜味剂的鼻祖。饴,《说文解字》里解释说“米糱煎也”,糱(niè),这个字贼难写,是指芽米、生芽之米。这里说明了饴糖的制法,把生芽的米麦,煎熬,即利用糖化酶糖化谷物生产饴糖。其麦芽糖具休起源于何时其实不可考,按照《楚辞.招魂》中的描写,可以推测在战国时代,饴糖已较为普遍了。

目前所知最早记叙了饴糖具体制法的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其中所载:“十月先冰冻,作凉饴,煮暴饴。”其后东晋的谢枫著《食经》,第一次具体记叙了较为完整的饴糖制法,书中的“作饴法”中有以下记载:“取黍米一石,炊作黍,著盆中。蘖末一斗搅和。一宿,则得一斛五。煎成饴。”虽仍不能说是绝对完整,但有严格的数字配比,由此可知至少在晋朝时,制作饴糖的完整流程已经形成。在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故事里,王恺曾用饴糖水洗锅表示自己有钱,从中也可窥知当时饴糖的制作应该比较能成批量了。

这是最常见的麦芽糖

饴糖除了用来吃之外,还有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小年祭灶仪式,尤其在北方。灶王爷,跟土地公公一样,神仙不大,影响不小。传说各家的灶王要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上天言事,向天帝稟报人间情况。人们当然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灶王的活动,使用的祭品主要就是饴糖。为什么用饴糖祭灶,有两种主流说法:一是认为是祭祀的时候用饴糖粘住灶王的嘴,叫他有口难开,免得说坏话;二是认为祭灶使用饴糖,并不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而是贿赂灶王爷。若是粘住了嘴无法说话,就不能“言好事了,所以是为了给灶王爷甜头,用饴糖来收买他。看来我们也担心神仙势利,不给他贿赂,估计灶王爷回来就成了相声里说的“下地醋歹跑”了。

小岳岳说的最好玩

但这两种甜食还是各有各的问题,比如蜂蜜在古代乃至现代,都受限于产量而无法成为主流食品;麦芽糖虽然制作简便,但太费粮食,面临原料与粮食冲突的问题,而且食用不便,不信你咬个麦芽糖试试,咯掉你的假牙。

《三国演义》里的有一小段,是说的袁术,跟他哥袁绍一样同为一方诸侯的人物,结局也类似,被曹操打败。

(袁术)欲回寿春,又被群盗所袭,只得住于江亭。止有一千余众,皆老弱之辈。时当盛暑,粮食尽绝,只剩麦三十斛,分派军士。家人无食,多有饿死者。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术坐于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时建安四年六月也。“

央视版的袁术

这样的豪强也是等蜜水而不得,古人吃个糖还是不容易,直到蔗糖的出现。

我们是最早用甘蔗制糖国家之一,说之一呢,是因为旁边的印度人也很早捣鼓这个糖了。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我们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érbiē)炮羔,有柘(zhè)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就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先有的甘蔗汁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记述有交州,就是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进献的甘蔗饧。这是一种液体糖,呈黏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非常的黏稠,便于储存食用。

东汉张衡著的《七辩》中也记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道:“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砂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

麦芽糖

可以说古人从鲜榨甘蔗汁,到浓缩果汁,再到砂糖,有了初步的固体糖了。

后来到了唐朝,印度的制糖方法传入中国,应该说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制糖水平。唐太宗也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这事在宋朝人欧阳修、宋祁编写的的《新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到印度不是光取了经,还是食品技术。没办法,谁让印度人有先天的地理优势,那地方盛产甘蔗。

白糖

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提纯的白糖更好,“色味愈西域远甚”。白糖又反向输入给了印度。因此在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ini,意思为“中国的”。中国在制造白砂糖方面居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明朝末年,中国人发明了“黄泥水淋法”,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颜色接近纯白,是当时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糖。明末清初,中国向外国输出的白糖,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中国在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技术传播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夏威夷群岛、日本,城珠、中南美洲、南洋群岛等地方。

不光取了经,还有糖

当然,印度人的贡献我们也不能抹杀,大师季羡林在他巨著《糖史》还证明是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砂糖(sarkara),传到了中国,向西也传到埃及和西方。因此“糖”字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我们敦煌文献里的“煞割令”,都源自梵文sarkara,即石蜜。

好吧,古代印度人还有两下子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