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陆芳
5月10日,饮食文化类纪录片《鲜生史》将在CCTV-9纪录频道收官。
该剧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和白居易四大文豪笔下的文字与时代影像,以生活化视角重塑历史形象,展现美食的创造与传承,解锁国人在舌尖上的生命态度和哲学思考。开播以来,《鲜生史》凭借高度的文化自信、浓郁的风土人情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好评不断,不仅收视表现亮眼,从话题热度到流量口碑皆备受肯定,而且与观众产生深度情感共鸣,刷新了他们对美食纪录片的认知。《鲜生史》以四大文豪与美食的史料和作品入题,既实现了史实与诗意的有效结合,也打破了纪录片与影视化表达的视听语言壁垒,营造出跨时空的沉浸感,可谓有料、有戏、有视野,是一部非常形象的“人文美食影像教科书”。
据悉,《鲜生史》遵循“见人、见文、见美食、见细节”的创作原则,以“文界老饕”为切入口,深入挖掘美食产生的横切面和饮食传承的纵向线,共同探讨了文豪与时代碰撞,文化与美食交融之路。
节目里,鲁迅被冠以“爱吃甜食的斗士”。他吃过的零食点心数量繁多,网罗了糖饵、柠檬糖、柚子糖、叮叮糖、葡萄干、羊羹、蛋糕等等,而且年至年间,看牙、医牙高达75次之多,30岁时竟然只剩下5颗真牙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以笔为枪,成为全民的偶像。苏轼虽然在做官这事儿上“高开低走”,但他在美食、文学赛道上缔造了亘古绵长的雄伟传奇。在苏轼全部存世作品中,涉及食材、食品、食事之作,总计篇。与吃有关的诗有五十多首,全国各地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有六十多道。《鲜生史》不仅通过美食和文化生动诠释了文豪们的生命跨度和情感能量,也在环环相扣、生动有戏的讲述中为观众建立起人物生平与饮食文化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对此表示:“纪录片借助‘文界老饕’——白居易、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介绍中国的‘名人菜系’,以点带面,独具匠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惠也高度评价道:“这是一部洋溢文人墨客气息的纪录片,揭开了文绉绉的盖头,展露先生们的烟火气,使观众迫不及待品经典、品历史、品鲜生。”
据悉,《鲜生史》也跟随文豪们在美食领域留下的印迹,聚焦饮食的传承和变革,让观众在岁月流转中找到历史与自己的连接,找到古今互动的话题。如鲁迅在文章《孔乙己》中提及的茴香豆,已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苏轼先生原汁原味的烤生蚝,也已有各种调料加持,味道更加鲜美,是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单品。《鲜生史》以温故而知新的创作理念,开展了饮食的跨时空对话:前人对美食的创造是对生活希望的给予,百姓对美食的改造是对舌尖上幸福的守护。这不仅彰显了中国饮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也让观众在这趟美食文化历史之旅中增添了更多不一样的乐趣。
《鲜生史》用青春化视角和青春化表达,上演古今协奏曲,不仅激活大众的味蕾,掀起观看热度,也赋予节目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文学巨匠曹雪芹的人生令人唏嘘,幼时遭遇家庭变故,在京任职后也并不得志,生活更是日趋拮据,即使面对贫苦生活,他却能悠然自得。
曹雪芹不仅运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研究美食,做创意点心,而且在33岁时开始追梦写书,笔下步步生花,成就了《红楼梦》这部最可叹息的传世名篇,引发了后世对红学孜孜不倦的研究。《鲜生史》采取通俗易懂的戏剧形式,把四大先生化身为穿越者来表达对当下饮食流变的见解,突出“视觉化”呈现,不仅让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抒发,也互动无形地促成了饮食文化精髓的传播。
对于笋干肥肠烧鸡这道菜,掌勺师傅说:“白居易如果换成现在这个年代,肯定爱上笋干肥肠烧鸡这道菜。”此时,节目的画面一切为二,白居易捋着胡须登场,他说:“那确实,要是能尝到这道菜,我肯定是喜欢的。”解说也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鲜生史》以一种看似感性却又理性的主观讲述方式,拉近了古人与观众的距离,让年轻观众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赞誉道:“《鲜生史》有料、有趣、有温度,是新时代的鲜活人文片。”
《鲜生史》轻盈、新潮又好看,在守正创新中为类型纪录片创作开辟了新思路。而事实上,《鲜生史》并非仅是一张美食名片。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董建成说:“通过季节、风土、饮食,我们遇见了‘人间至爱者’鲁迅,此时的鲁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