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得难受”和“吃饱犯困”的滋味,大家都感受过吧?空腹或饱腹时,我们的身体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明肚子饱了,为何还能吃得下?不同种类的食物,耐饥饿程度为何不一样?
中午或傍晚时,肚子咕咕直叫,饥饿难忍,必须吃点东西才能获得饱腹感。可我们究竟是怎样感觉到饱和饿的呢?以胃为代表的身体各大内脏器官通过神经与大脑相连,它们各自的状态也在大脑的监控之中。大脑跟各大脏器相连的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空腹感或饱腹感就是由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传输至大脑的信息产生的。
胃的体积和血糖值是关键因素
空腹感或饱腹感的产生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是胃的大小。胃随着摄入食物的总量扩大或缩小。虽然人与人之间有所差异,但一般情况下,空腹时胃的体积大约是0.5升,而饱腹时的体积会扩大到4升左右。胃的扩大或缩小信息会通过连接大脑和胃部的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传输至大脑中的下丘脑。产生空腹感或饱腹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糖值的变化。血糖就是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空腹时,每毫升血液约含有毫克血糖。进食后,米饭和点心等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分解成葡萄糖,再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值就会升高。饱腹感是下丘脑根据胃的体积和血糖值综合判断后产生的。胃容量增大或者胃很小而血糖值有所升高的情况下均有可能产生饱腹感。例如,摄入含食物纤维很多的食物,或者喝水使胃发生膨胀,也会产生暂时的饱腹感。只是胃的体积会随着食物逐渐被消化而缩小,与之相应,饱腹感也会逐渐减弱。
如果饭前摄入少量的甜食使血糖值升高,食欲便会得到抑制。摄入食物后大约15分钟血糖值就开始升高,一般情况下,高峰能保持2个小时左右。因此,就算胃没有被撑满,饱腹感也会持续。如果胃是空的,血糖值也没有升高,那就应该是空腹状态。然而,身体并不是一变成空腹状态就能立即感到“肚子饿了”。很多读者可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你沉迷于游戏或工作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忘掉饥饿。我们往往是先受到与食物相关的刺激,例如闻到饭菜的香味或看了眼手表发现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而后才感到肚子饿了。
位于间脑的下丘脑会作出“空腹”或是“饱腹”的判断。下丘脑依据由迷走神经传来的胃的体积信息,以及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血糖值)进行综合判断,产生空腹或饱腹感。
明明饱了却还能吃得下
吃完饭后已经感觉肚子饱了,可仍有不少人还可以再吃。尤其是女性,似乎还有另一个肚子专门用来装点心,转眼就能将甜食吃个精光。实际上,我们的身体里确实存在“另一个肚子”。当眼前出现难以抗拒的美食时,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它与兴奋和快感有关,能让下丘脑通过迷走神经发送促进胃部消化的指令。胃接到指令后便会加快蠕动,将食物送到十二指肠。这样一来,胃部入口附近就会空出一部分空间,也就是我们体内的“另一个肚子”。
真有能吃的瘦子吗?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刚吃过面条,没过多久就又想吃零食。不同的食物带来的耐饥饿程度也不同。这是因为每种食物的成分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不一样。一般来说,米饭和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为2小时左右,瘦肉和鱼类等蛋白质大约停留3小时,肥肉和*油等脂类则大约停留4小时。胃的前端有十二指肠和小肠,能配合进食分泌消化和吸收食物必不可少的消化液。由于消化液分解不同的食物成分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胃会根据前方食物消化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蠕动的节奏。这就导致不同的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不一样。有少数人属于怎么吃也吃不胖的体质。具有这样体质的人,胃部的蠕动能力非常强,食物很有可能没有经过充分消化和吸收就被排了出去。结果便是胃的体积很快缩小,且血糖值也因食物并未充分消化吸收而升幅有限,因此就很难获得饱腹感。
饱和饿都会影响心情
控制饱腹感和空腹感的自主神经分为两种,活动时发挥作用的“交感神经”和睡眠等休闲放松时发挥作用的“副交感神经”。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自主神经所带来的饱腹感和空腹感会给我们的心情带来很大的影响。饥饿时通常会感到焦躁,这是因为没有食物就有饿死的可能。因此,在空腹时,交感神经便会发挥作用促使身体为了觅食而变得活跃起来。而在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物质便会引发焦躁感。另一方面,吃饱了之后会突然想睡觉,这是副交感神经在起作用。副交感神经具有促进饭后消化的功能。小肠等消化器官附近的血液增多,输送至大脑的血液便会不足。结果就会导致大脑功能下降,产生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