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到来我们如何确保身体健康?
因为与沙尘暴相伴的是狂风,所以,沙尘暴发生时人们应离河流、湖泊、水池远一些,以免被吹落水中溺水。遇到能见度差、视线不好时,市民们应停止行走,不要贸然过马路,可在商场、饭店暂避,或可在低洼地带稍候,但要离广告牌、树木远些。
沙尘暴袭来,肺最受伤
皮肤、鼻、眼、气管和肺为最先接触沙尘的部位,因此,受害最明显。其中,眼、鼻、喉、皮肤等直接接触部位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症状和过敏反应,而肺部受损则较为严重和广泛。
人未加防范而遭遇高密度沙尘时,首先会引起各种刺激症状,如流鼻涕、流泪、咳嗽、咳痰等,以及气短、乏力、发热、盗汗等全身反应。这些多为短期症状,是人体清除异物的自我保护方式,一般损害不会持续存在。不过,有时反应也会很严重,特别是首次或突然大量接触高密度沙尘时,可表现为突发气促、胸痛、胸闷、头疼、头晕等,原有哮喘、慢性肺病、心脏病等患者会更明显。降落在皮肤或眼内的沙尘,还会引起皮脂腺和汗腺的阻塞,导致皮肤炎症、结膜炎等。
沙尘暴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及传染病。通常情况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对尘埃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但沙尘暴这种剧烈天气现象带来的细微粉尘过多过密,极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不适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可造成烟尘与粉尘携带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烟尘与粉尘具有一定的污染共性,他们都具有载体作用,可以在颗粒表面富集各种有*有害物质,直径在0.5―5微米的微小颗粒,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沉积在人的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并可以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其他器官疾病。
浮尘,我们又通常称之为 可吸入微粒 ,它们因其粒小体轻,故而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飘浮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飘尘能长驱直入人体,侵入人体肺泡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黏膜的联合作用,损伤黏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滞留在细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黏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飘尘的作用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有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中的小学生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呼吸系统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患病率增加。美国科学家还发现,细微沙尘颗粒与肺病、心脏病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澳大利亚的研究则显示,沙尘暴可能与该国哮喘高发密切相关。前不久,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新疆部分地区居住30年以上的居民中非职业性尘肺患者占一定比例,且与其生活在扬沙、浮尘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将这种病称为风沙尘肺。
此外,大量的沙尘颗粒弥漫在空气中,还会散射和吸收阳光,降低地面紫外线的强度,从而降低紫外线杀菌和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增加,扁桃腺炎、感冒等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发病率也较高。
沙尘暴的防护措施面对沙尘暴对人体的影响,个人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一,在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喘憋及胸痛时均需尽快去医院诊治。
第二,作好自我防护。沙尘暴天气,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如果必须在室外时,最好使用防尘、滤尘口罩,以减少吸入人体的沙尘。可用湿毛巾、纱巾等保护眼、口、鼻。但这种简单的防护对粒径小的颗粒起不到阻挡作用。其他保护措施包括带眼镜,穿戴防尘手套、鞋袜、衣服,保护眼睛和皮肤,勤洗手脸(尤其是在进餐前)。在沙尘暴退去前,各级学校应暂时停止户外活动。
第三,多饮水。沙尘暴多发季节,天气多干燥,加上扬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造成皮肤粗糙。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堵塞,若去除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各种过敏性皮炎及皮疹。多饮水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加快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对皮肤保健和全身健康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