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缅怀许渊冲先生
TUhjnbcbe - 2023/8/2 20:13:00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54.html

杰出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于年6月17日上午7时40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岁。

#送别许渊冲#6月22日上午

许渊冲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北大师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

到场哀悼,送别先生

谨以此文缅怀敬爱的许渊冲先生

一、择路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所传奇的大学,年,抗站打响。为了保护中国的文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一起南下,在云南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仅仅存在十年,却涌现出无数风云人物,堪称文化史上的奇迹,一座隐形的精神丰碑。

彼时西南联大有“五堵墙”,分别是“湖北朱,安徽杨,外加许二王,理文法工五堵墙”,用来比喻这五人才识过人,像一堵墙一样难以被超越。其中的文科代表就是许渊冲,其余四位分别是朱光亚、杨振宁、王传纶和王希季。

这张照片拍摄于物理学家杨振宁归国后的一次聚会,从左到右依次是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和王希季。

这些名字,都被刻在了共和国的勋章上。

朱光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王传纶,新中国金融与财*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教授,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许渊冲,翻译家,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年,许渊冲以江西省最好的省立南昌一中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三年级的许渊冲

然而,他小时候并不喜欢英文,觉得“发音别扭、字形没有意义,远远不如中文”。记英文字母时,他要编成中式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学习生词时,要把“儿子”(Sons)注音为“孙子”,把“女儿”(Daughters)注音成“刀豆子”,才能勉强记住。初中如此,高中一年级更甚,英文甚至一度有不及格的危险。

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高二后忽然一下融会贯通,背熟短文并模仿作文后,成绩从中游一下跃至前列,于是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超越了不喜欢英文的自我”。

然而在强手如林的西南联大,他再次迷茫了。

大学第一年里,同班物理系的杨振宁功课门门都好,外文系第一名张苏生高过自己十分,许渊冲那种“不如人”的思想又复活了:“不敢妄想超越同学”。

他说:

“杨振宁在理学院是很厉害的,物理分,微积分99。”

“我的理科成绩不好,只能报考文科。”

这种由于“不得已”才要学外语,令他“骄傲不起来”。

抗战时期,为国家出力的最常见两条路,一个是参*,一个是做科学家,这两条路他都没法走。*训时期的每天早起已经让他感到「苦不堪言」,纪律严格也让他「深恶痛绝」,大学之初就放弃了参*这条路。他的理科成绩很差,也缺乏理性思维天赋。鲁迅弃医从文,用创作代替战斗的这条路,他也很难做到。上课写作文,题目是写一个有趣的人,他想要写自己,但他发现,要写一个完全真实的自己,他不知道怎么写,要写一个完全虚构的自己,他也写不出来,最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有限,只能借助看过书里的人物,写「一个半真半假的人」。

后来,一个人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他对文科的态度。

这个人,就是许渊冲的表叔,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杰出的双语作家——熊式一。他将中国古典名著《王宝川》搬上舞台,把《西厢记》译成英文,在西方风靡一时,还得到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萧伯纳的接见。

熊式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杰出的双语作家,许渊冲的表叔。

年,许渊冲大四的时候,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中国空*志愿援华航空队”,俗称“飞虎队”来华对日作战,需要大批英文翻译。

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的所有男生被集体征调到了“飞虎队”。

在欢迎陈纳德的招待会上,一句“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让语言不通的宾主双方冷了场——没人知道该如何翻译。招待会的主持人是国民*高级官员*仁霖,他亲自上阵,把该词勉强译为:nationality,peoplessovereignty,peopleslivelihood。但是,在场的美国宾客依旧一脸茫然。

这时,许渊冲举起手,脱口而出:“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这是美国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一句名言。现场众人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前些年,许渊冲在采访中回忆:

“高二的时候背30篇英文,别人都觉得难,我很快就背下来了。其中就有林肯演说词,‘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学了是一回事,联系起来又是一回事。”

在当年的日记中,年仅20岁的许渊冲写下:“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

抗战胜利三年后,年,许渊冲通过考试公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读硕士,短期内完成了法语学习。年,许渊冲随大批留学生一起回国。

年,许渊冲留学法国

许渊冲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回国建设时说,中国人在国内也可以做出超越国外的成就。

“我觉得外国人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就要证明连你们英文、法文我都可以超过。你最擅长的英文,你英国人、美国人的,我的英文可以超过你的英文。你法国人的法文不如我翻的法文。”

这是一条他再没有改过的路,这条路上也只有一个目标:「永远追随着第一名,追随着第一流的作家,自己只是以译为作,把第一流的创作,转化为第一流的译文。」他的译作里只有第一流的作家和第一流的作品。

许渊冲从年开始出版译作,自此六十多载笔耕不辍,已经出版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英法三国文字互译的近百本文学作品。《朗读者》节目组感慨:“这是一场文化的遇见,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杜丽娘。”

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年,许渊冲获得翻译最高奖项,国际翻译“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人。

“我96岁才拿奖,我同班同学杨振宁年就拿诺贝尔奖,比我早了50年。我们成绩差那么多啊,我们在大学的时候他比我多一分。”

杨振宁评价他时说:“许多年才有的灵感让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而许渊冲却是每天都有灵感的人。”

二、求美

他平生第一首译诗,是因为喜欢同桌的姑娘周颜玉。

写的时候不知道对方已经心有所属,依旧寄出去了。五十年后他获奖,上了电视,这位身在台湾的女同学看到他,给他写了一封回信。

这段经历,在《朗读者》里有完整的记录。

许渊冲谈到这首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是在她途经徐志摩飞机出事地点时,感慨物是人非之作,其情也深,其诗也美,不觉热泪盈眶。

Dontcastaway别丢掉手稿

Dontcastaway《别丢掉》手稿

告白之后并没有得到回应,遗憾吗?

并不。

“我并没有成功,但是我回想当年还是很美的。所以啊,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有时候成功有成功的美,失败有失败的美。”他以美学的观点来解读。

胜固欣然败亦喜。

没有了得失心,岁月的一切答案都是馈赠。

少年情怀总是诗。

诗歌发源于爱情,美伦美奂。

这封情书被发表到《文学翻译报》上,在当时引起轰动。

他在台上激动落泪时,台下的妻子,照君,神色如常。

他与夫人照君是一见钟情。

照君夫人原名赵*,有一次毛主席接见她的时候说,“昭君,那是要出塞的呀!”后来她就将名字改成了“照君”。

在一次欧美同学的舞会上,许渊冲结识了夫人照君,从此携手近六十年。

年2月许渊冲与夫人照君在北京欧美同学会合影

照君始终担任着许渊冲的生活助理兼学术秘书。她笑着说,丈夫在生活上“还不如一个两岁的小孩子懂事”:爱吃汉堡,爱喝可乐,晚年爱喝绿茶,不健康也非要吃,怎么劝他也不听。每每争到最后,总是自己心软。

比起浪漫与才情,照君最爱的也是许渊冲孩子般的纯真。经历过多年风风雨雨,她没有动摇过。

晚年时,许渊冲在大众传媒上名声大噪,一时有诸多媒体蜂拥至家中采访,都是妻子照君帮他接待安排。记者与他聊天时,照君就坐在一旁,不转眼地看着高声大嗓回答问题的丈夫,目光含笑。

年6月,照君先一步离开了许渊冲。许渊冲在她的葬礼上嚎啕大哭。9月,年过九旬的许渊冲,出现在自己的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的现场,说自己只是为了再多看妻子一眼。

照君离世后,许渊冲的学生冯庆华担心老师的状况,第二天赶早上的高铁到北京看他。推门进去,房间里安安静静,许渊冲坐在电脑前,还在做翻译。

他说,只要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他就垮不下来。或许返入诗中,他又能再度回到爱人的怀里。

他常常扪心自问:译文中能否看得见无声的画,听得见无声的音乐?

用文字,去建构一个立体的世界,读者如见者。

“我为什么活到这么久啊?我每天都在为世界创造美。”他这样说。

越往前走,越有光明的前途。每个小时都要快快活活。-许渊冲译

三、心流

显然,当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许渊冲就陷入了忘我的状态。

无时间感,无自我感。

佛家所说的“刹那皆永恒”,道家所说的“无待”,他已无数次践行。

只要打开电脑,进入工作状态,他似乎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他还嫌白天工作的时间不够多,要“向夜晚偷时间”。

还要引经据典,他说这是他偷英国诗人托马斯摩尔的“Thebestofallways(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Tolengthenourdays(延长我们的白天);Tostealsomehoursfromthenight(从夜晚偷几点钟)”。

“就是熬夜。”*在《朗读者》节目里一语道破,而后他和观众一起大笑。

许渊冲的作息是,晚上看电视,看完电视开始工作,凌晨四点休息。吃完早餐,工作到下午四点钟。

“每天就写0字,我的工作量也不大。”

62岁以后,才是许渊冲创作的高峰期。

一年一本书的速度,时光也为之却步。

年,他被确诊患直肠癌,只有七年的寿命。

可这诊断并未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

依旧每天与夫人在北大校园散步,吃甜食,喝绿茶,译诗文。

七年过后,死神并未如约而至。他还在那年,作为亚洲第一人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有人说,许渊冲就是大师时代的延续。被问及长寿的秘诀,许渊冲笑答:

“说老实话,我没有什么秘诀了。反正我就一天一天过下去,做我喜欢做的事,而又对大家好的事。我的人生哲学用8个字来说就是:尽其所能,得其所好。能够这样,人生就更幸福。”

正如他西南联大的同学,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杨苡在《九零后》纪录片里所说,”Makethemostofeveryday.”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许渊冲说。

四、百年

许渊冲的名字,来自于《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父亲以此给他取名,希望这孩子沉和、谦虚。

许渊冲自认并不谦虚,但是“冲”字倒是很合适。

他在自己的领域却以狂与真著称,学术之争,年轻时永远不让。

有人说他过于傲慢和狂妄,对此批评,他只肯认领一半。中国人通常习惯将姿态摆得很低,谦虚做人,但许渊冲不同,他笃定、自信、底气十足,反复强调自己为什么翻得比别人好。

他常常需要借助他人才能实现自我表达,这也成为他选择翻译的原因。晚年在那篇日记的补记里,他写道:

「我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也不丰富,所以只好像大鹏背上的小鸟,等大鹏飞到九霄云外,再往上飞一尺,就可以飞得更高,看得更远了。古今中外的诗人文人都是我的大鹏鸟,我把他们的诗文翻译出来,使他们的景语成为情语,就可以高飞远航了。」

鹏背上的小鸟随大鹏鸟而去了,飞去了另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好的世界。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数美好,诗文里的灵思闪耀智慧。

只要有人在读,先生之精神就永远不朽。

缅怀先生。

先生千古。

参考资料:

《送别许渊冲先生》北京大学陈雪霁

《百岁渊冲离世,余下的只有回声》《人物》杂志作者

《许渊冲先生走了,网友纷纷用译文怀念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6.17

《百岁翻译家许渊冲逝世,曾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南方人物周刊作者邓郁

1
查看完整版本: 缅怀许渊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