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陈芳
主编: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吃糖对身体不好”已经成为很多妈妈的共识,因此在日常饮食中,爸妈也会尽量避免让孩子选择那些看起来糖分过高的食物,然而很多时候还是没能躲过这些“隐形糖”。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糖分摄入过多,可能有三重隐患在等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每日糖分摄入量不得超过50克,最好应该控制在25克以内。
糖分摄入过多是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的,对孩子而言这种伤害则会更加明显——
1、影响味觉发育
孩子出生之后,身体各方面都是比较脆弱的,味觉也同样如此,一开始是只能接受母乳的味道,随着不断成长,他们也就能逐步开始接受其他各种味道。
但是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大多数儿童食品,都是主打甜味,一旦接受了这种味道,就很难再接受其他的,这样就很难尝试更多的味道,从而阻碍其味觉的发展。
2、营养不良
一旦接受了糖的甜味,就容易对一些奶制品、蔬菜、水果等物品提不起兴趣,如果这种习惯一直持续下去,孩子的饮食方面就会被含糖食物占据主要位置,一些真正缺乏的营养元素得不到补充,从而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3、引起身体问题
调查显示,吃糖过多的孩子患上肥胖症的几率是饮食健康的孩子的5倍左右。
除此之外,身体零件还可能提前“报废”,例如有些原本该50岁才出现的问题,可如今在35岁左右就已经显现。
四类食物是潜在的“含糖大户”
A、膨化食品
薯片、虾条等应该是陪伴众多孩子成长的记忆,作为人人都爱的零食界老大,它不仅种类繁多,并且味道都不错。
不过很多人都被它咸香脆的口感所欺骗了,仔细看一眼这类膨化食品的配料表,就能发现糖分的地位不低,稳居第三。例如一袋50克的薯片,其含糖量就在4.3克左右。
B、番茄酱
超市中的番茄酱不同于纯番茄酱,会添加糖和油进行炼制,很多菜都会用到番茄酱,这样糖分也就悄悄进入我们的日常饮食之中了。
在配料表中,除了番茄泥,就是糖的含量最高了,在15~25%,有的甚至可达到30%。
C、乳酸菌饮料
据说能够促进宝宝肠胃蠕动,帮助消化,所以一度风靡宝妈圈。
殊不知这类饮料其中所含的活性菌不足以与庞大的肠道菌群对抗,而且其中的含糖量也远远超标,毫升左右的含糖量就在15.4克左右。
而且麻烦的事情是,这部分糖往往是精制糖,都是厂家额外添加用来调味用的,长期摄入可能会造成额外的身体负担。
D、偏甜的菜式
糖醋里脊、鱼香肉丝等是很多家庭中常见的菜式,制作简单还很美味,受到很多孩子的欢迎,然而,一份鱼香肉丝需要加糖25克左右,糖醋里脊更是高达75克左右,这样一餐下来,怎么可能不超标。
当然这些也都只是一部分,想要正确的避免,必须学会辨别。
如何有效分辨糖分是否过高
1)看成分表
如今很多人都已经有了购买物品看成分表的习惯,然而“怎么看”却还是一头雾水,在辨别糖分的时候,人们的标准就只限于看成分表中的含糖量是多少克。
然而很多食物中并不是以“糖”这一名词出现的,比如一些浓缩果汁中,以“甜味添加剂”的名字被计入成分表,事实上这种物质是一种被加工后的糖,加入过多,其危害会远远大于普通的糖分。
2)避免加工后的食物
一些加工好的食品其含糖量是无法改变的,比如一些罐头类食物,它加入多少糖分,你就得摄入多少,而自己做可能只用一半的糖甚至可以选择不加。
因此这类食物应该尽量避免食用或者选择自己制作。
3)对食物保持警惕
其意思就是我们在剔除一些含糖量过高的食物会习惯性只看到我们常见的食物,对于一些食物我们可能只注重其营养价值,而忽略了其含糖量,这样就会在进食的时候不小心摄入过多的糖分。
比如在白面包和全麦面包的选择上,很多人都会倾向于全麦,然而事实上一片全麦面包的含糖量在7克左右,而白面包只有5克。
知识延伸:如何有效控糖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已经能够分辨哪些食物含糖量较高,我们可以去避免,但是很多时候糖分摄入过多的原因并不是不了解,而是“明知有错而为之”,对于一些爱吃甜食的人尤为明显,那么找到适合的替代物就很重要。
当然一般市面上的同类食物其比例差别基本上不大,想要找到适合的替代食物,就需要自己动手来制作:
比如水果罐头,以常见的桃子罐头为例,我们吃一个新鲜的桃子会摄入12克左右的糖分,而从罐头中拿出灯亮的桃肉,却含有31克左右的糖分,差距在三倍左右。
因此自己制作食物能够大大的降低糖分的含量,同时也能满足自己味蕾的需要,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