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甜食是人的天性,甜味带来的愉悦感贯穿了整个历史。自从人类掌握了制糖技术之后,糖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剂与补充剂。
一方面,糖分是保证人体正常运转的主要能量来源;另一方面,甜食所具有的甜味可以通过刺激大脑中的“伏隔核”和“中脑其他部位”的多巴胺分泌,诱发大脑产生愉悦反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甜食所具有的减压功效和带来的愉悦感,对于需要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的现代人来说,本身就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但最近几年,随着元气森林掀起了无糖饮料的新风潮。如今各大品牌都跟“减糖”杠上了。无论是超市货架还是橙色软件的购买界面,带有“0蔗糖”、“低糖”字样宣传标识的产品不知不觉就占据了绝对“C位”。
那么,这股“减糖”风潮究竟因何而起?
嗜糖引发疾病低龄化趋势明显,“低糖”打动年轻消费者
年8月1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网站发表的《Dietaryfructoseimprovesintestinalcellsurvivalandnutrientabsorption》文章中指出,世界各国日益增多的肥胖症和某些癌症发病率的上升与人们饮食中果糖摄入量的增加有着明显的关联,其背后的原因是通过果糖的吸收、消化和代谢产生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中国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6岁以下和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0.4%和19.0%,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50.7%)。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重要的危险因素。
鉴于此,年五月份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这里所说的糖不仅仅是糖果、砂糖、甜品等,还包括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糖分,比如碳水化合物、乳糖等。
据丁香医生等健康平台测算,25g糖大致约等于三分之二听可乐、一杯酸奶、半杯中杯奶茶.....若按照推荐标准计量,仅在年轻人群体中,大部分人都面临着糖摄入量超标的问题。
边吃糖边抗糖,“吃货”们的最后倔强
道理大家都懂,但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含糖零食不仅仅是饥饿时的选择,还是一种内心慰藉和情感的满足。对于这些有强烈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年轻人来说,因为健康而放弃它们是根本不在备选列表的选项。
然而随着嗜糖引发的健康问题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群体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