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道德日记”还需“写”“做”统一
金钱能存储,道德也能存储吗?洛阳市一小学老师就开创了“道德储蓄日记”模式,让孩子们每天记录自己所做的好事,并给自己打分。这位老师名叫*秀云,今年52岁,她说:“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不断增加‘道德财富’,形成发现自身优点、反省不足的习惯和品质。”(9月15日《大河报》) 长期来,受应试教育使然,许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严重,使得培育出来的学生严重缺钙。“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要培育德才兼备人才,口号很响,理念也通行,但实际践行的却是走样了的。在此语境下,“道德储蓄日记本”的创设就有着积极的意义,是探索德育模式的好变革。 许多德育存在空洞说教毛病,而道德储蓄日记则把德育融于活动中,可谓“技高一筹”。引导学生积累“道德”,让学生自我评价,并配以加分规则和一定的“兑现”激励机制,操作性很强。而且符合学生教育循序渐进原则以及德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还遵循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这些都是可取的。 但是,“道德储蓄日记本”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要促使孩子们把日记本上的“道德文章”转化为实际行动上的践行上要进一步大做文章,防止学生出现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短期与长期的不一等不良问题。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孩子的德育具有不稳定性,是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有时还会出现“道德滑坡”和道德反弹现象。对孩子进行德育,要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和知情统一原则。即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那种所有年级的孩子都“一本通”的道德日记就值得重新考量。 而且,学生在自己的道德储蓄日记里,孩子自说“大话”“谎话”并不难,有时孩子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的心理需要,比如低年级孩子就有过不少故意上交“捡到一块钱”的谎言,高年级也有过不同版本的虚构的“好人好事”。对孩子的好人好事真伪鉴定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劳动过程,会耗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教师把关不严反而有害于道德教育。 知情统一原则就是说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知,感情的投入,意愿的认可等都最后转化为行动的正确执行上,如果能够统一一致,那么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 这本道德储蓄日记内容涉及胆量、智慧、自信、口才、道德、自尊和能力七个指标,由学生自己打分。一本道德日记恐怕很难承载这么多的教育功能。新闻中说,是将之前的童趣启智成绩银行卡进行“升级”,主要针对孩子德育问题,才改名为道德储蓄日记本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操作细节,没有很多的“教、学、批、辅、考”性投入,没有打通从“写”到“做”的“最后一公里”,那么“道德储蓄日记”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成为显示教育*绩的应景之作。
作者:徐大发
: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