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美味甜食无人不爱是因大脑里住着一个qu
TUhjnbcbe - 2024/7/9 16:46:00

资料图:这是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来自越南的鸡蛋仔冰淇淋(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冰淇淋、巧克力、可乐、甜甜圈,荔枝、龙眼、哈密瓜……美味甜食无人不爱,然而糖吃多了,仅仅是发胖那么简单吗?

不久前,来自英国的健康专家提出,甜食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吸烟一样有害,多吃糖与吸尼古丁同样危险,就连我们以为绝对健康的水果,也隐藏着“不含嘌呤的毒药”。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最新研究

吃“糖”成瘾

可能是大脑在操纵

无论是甜品还是水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含有糖分的食物无所不在。有调查发现,在超市中出售的包装食品中,有四分之三都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糖,比如说吐司面包、早餐麦片、沙拉调料、速食汤、各类酱汁等等。无须等到饥肠辘辘,或许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我们都会产生“吃一块蛋糕”又或“喝一杯果汁”的念头。

很多时候,这种来源于身体深处的“执念”并非完全因为饥饿,而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一个“爱吃糖的小孩”。大脑中的每个神经细胞内,都有一个“小型发电厂”来为细胞活动供给能量,而我们躯体内葡萄糖,就是细胞的主要“发电燃料”。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大脑就像一个爱吃糖的小孩,想要不断地从流经大脑的血液中摄取糖分,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毋庸置疑,甜味是一种诱惑。尤其当甜香四溢、鲜嫩多汁的樱桃接触到舌尖时,我们会意识到只吃一颗完全不能满足内心的渴求,而这份渴求更多时候直接来源于大脑。数年前,肥胖及毒品神经学家保罗·肯尼曾用实验来证实糖对大脑及身体产生的作用——美味芝士蛋糕虽然不会令老鼠在顷刻间狼吞虎咽,但却会令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不了嘴”,老鼠变得除了吃之外就只想睡,结果自然是大幅度地增加了体重。

高糖饮食不但会让人变胖,还会影响大脑机能、造成遗传风险。然而明知道多吃无益,为何我们还是停不了口呢?研究者解释,因为糖分会激活隐藏在大脑中的“享乐系统”。在食物的甜蜜诱惑下,我们只想不停地得到这种愉悦的感觉。

专家声音

水果有益?“不含嘌呤的毒药”需警惕

吃甜食有风险,那么吃甜甜的水果呢?多吃水果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近年来不少研究都支持这个观点。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最新研究指出,每天吃10份水果和蔬菜可以使我们活得更长——具体地说,如果我们每天吃克水果或蔬菜,会降低13%的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的患癌风险;如果把每天摄取水果或蔬菜的分量提升至克,则会使上述益处加倍。

但是,打着“健康”旗号的水果,同样有可能变成“裹着糖衣的杀手”——果糖和果葡糖浆,被称作是“不含嘌呤的毒药”,尤其对于有痛风隐患的人来说,并非多多益善。据统计,我们现代人每天进食的糖分比起一百年前多了很多,比二百年前多出超过两倍,可能是由于常常进食这些果糖含量高的食物,现代人的尿酸平均来说都十分高。

“很多人都知道喝酒、浓茶对痛风发作有影响,却忽视了含糖饮料对痛风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周毅告诉记者,含糖饮料可显著增加血尿酸,而且后果比烈酒还明显,与啤酒效果相当。“尿酸高的人,应该避免摄入高果糖浆甜化的饮料及食物,同时还要限制自然糖分果汁及含糖饮料的摄入。”

周毅主任提醒,高果糖浆其实很常见,被广泛运用在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以及小吃、糖浆、果冻和其他含糖产品中,我们选购时需要特别留意看清楚成分表中“果糖”“糖浆”等字样。

吃对水果,远离痛风

不少痛风患者都会自觉远离嘌呤,殊不知果糖这种不含有嘌呤、口味甜美的成分,却会明显升高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是名副其实的痛风毒药。

“果糖可直接促进人体尿酸合成增多,如果大量进食新鲜水果,就有可能会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间接减少尿酸的排泄。”周毅主任表示,果糖虽然不含嘌呤,但最终代谢产物却变成了尿酸,成为痛风中的洪水猛兽和隐形杀手。

除了会引致痛风症发作外,果糖还是肥胖和“啤酒肚”的罪魁祸首。千万不要以为谢绝主食、光吃水果就能减肥,果糖不但能引起胰岛素和瘦素水平降低,还会令饥饿素水平增高,直接导致肥胖。

虽然果糖广泛存在于水果中,但并非所有水果都糖分“超标”。关于水果怎么吃才健康,周毅主任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平时应当注意进食水果的种类,日常水果中梨、樱桃、李子、葡萄、苹果的果糖含量较高,在食用时应避免过量。

2.水果中富含人体每日所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建议痛风患者禁食水果。猕猴桃、柚子、刺梨、草莓、黑莓和菠萝等水果都对痛风患者有利。

3.无论是否痛风症患者,都要控制每次进食水果的数量,每天摄入水果不能超过克,以克至克为宜。

4.除了水果之外的果汁类饮品,在选择时也需要注意适量,因为果汁往往浓缩并集合了多种水果中含有的糖分,因此稍不留神就会摄入超标。

延伸阅读

“大脑奖赏机制”:让我们对甜味“欲罢不能”

说到“享乐系统”,很容易让人想起心理学的“奖赏效应”——当我们做出某个决策之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且产生了好的结果,就会促进我们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样存在这种奖赏机制,只要完成了预设目标,作为奖励,大脑就会增加“快乐素”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不久前,《细胞代谢》杂志做了一项关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食物额外奖励效应”的研究,结果发现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受人类大脑的喜爱。在这些食物中排名最高的,分别是薯条、薯片、汉堡包、甜甜圈等多种甜点。对此研究者斯莫尔分析道,虽然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我们正在吃的东西,但实际上大脑更想要的是别的东西,这种高脂肪碳水化合物加工食物的奖励机制,很可能是导致人们暴饮暴食的元凶。

越吃越快乐的原因,若从神经学机制去解释,就是这个生理过程涉及“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直接影响到大脑内负责“愉悦”的中枢系统。因此无论是吸尼古丁还是吃甜食,都有可能刺激我们大脑中“多巴胺”这种“快乐素”的释放。久而久之,如果我们经常接触含有糖分的食品,大脑就会逐渐习惯这种状况;因为想要再度体验愉快的感觉,大脑就会让我们对那些食品产生“情不自禁”的渴求。

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的——吃饱了以后,还可以用另一个胃吃甜食。不懂得储存脂肪的人,在过去或许活不过几年,但对于高糖高脂肪食物供过于求的今天,脂肪却成了很多人“不能说的痛”。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味甜食无人不爱是因大脑里住着一个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