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食物与我们的关系从供能燃料到又爱又恨的怪
TUhjnbcbe - 2024/7/13 15:37:00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我们的饮食文化,从采集时期的生肉到学会用火、发酵......再到现在琳琅满目的食物种类。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程也透射出了食物的演变过程。

食物像燃油一般,给我提供能量,让我们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和日常活动。我们逐渐赋予食物特殊的意义,让它们与记忆一起寄托着我们的情感。但是,随着我们对食物的深入了解,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给食物贴上“低脂”“高热量”“健康”“发胖”等标签,对那些“美味”的食物又爱又恨。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已经变得这么复杂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物控制了我们的情绪和生活?

在约翰·麦奎德的《品尝的科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食物的变化过程。全书以历史为主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实验向读者阐述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透射出的食物与味道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食物的变化与人类的发展一同进行。

《品尝的科学》

一、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变化

1.于之前

“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儿”,这是食物对我们最重要的作用,它就像燃料、电池一样,给我们能量,让我们维持日常生活。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真正挨过饿,所以无法真正理解袁隆平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对我们的巨大意义。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如果让你回想小时候吃过的美味,首先跳入你脑海的是什么食物?

是否有一段特别的记忆与食物一同出现?

从前的美味与记忆一同寄托着我们的情感。

在《品尝的科学》中有一段话:

食物会被写进回忆和情感里,反之亦然。当记忆一再累积,它们就会重现,盖过现时对于味道的感知。

外公做的面泡饭就是美味。这是一种柴火烧的大锅饭,在锅里放入粉干、包菜,等快出锅时,加入柴火饭。灶台上早就准备好了十几副碗筷,熄火,用锅铲舀面,盛进各个碗中,最后加上鸡蛋丝儿、腊肉、葱花,我们小辈儿早就在旁边盯着自己的碗,口水直流。

大伙儿端着香气喷喷的面泡饭,在院子里“滋遛”“滋遛”,吃得满头大汗。我特别喜欢面烂烂的口感,就着汤饭极容易吞咽。最后一口汤,就着碗里剩下的面、饭、虾米一饮而尽,意犹未尽。

外公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现在才明白我怀念的并不是面泡饭有多美味,而是全家人坐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吃得满头大汗,连最后一口汤都要喝完的那段往事。那段在外公家的记忆与面泡饭一起承载了我儿时纯真美好的情感。

2.到现在

回忆近期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首先跳入脑海的是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那些美味而又忌惮的味觉享受。

前段时间中秋节,除了放假安排,讨论最多的是月饼。“月饼的热量”“一个月饼有多少糖分和脂肪”“吃一个会胖多少”等等。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这么害怕食物了。我们对食物的定义不再是好不好吃、喜不喜欢,而是热量高不高、会不会长胖。

我们给食物贴上了太多的标签,以至于食物开始主导我们的情绪,在满足我们味觉的同时还带来了焦虑。

什么才是健康的饮食?

在很多减肥人士的眼中,是少油少盐的菜+优质蛋白质+粗粮。这些成了健康生活的标配,而其他食物吃一口都是罪恶,要远离。

可是十几年前的我们,吃东西可没有这么计算过。那时候更多的是害怕食物不卫生,所以长辈让我们少吃路边摊,少吃零食。而逢年过节,八宝饭、月饼、饺子、酥饼、汤圆、腊肉等等都是必备的食物,它们体现的是节日的氛围,并不像现在这样让多数人忌惮。

现在我们对“美味”的记忆很少伴有情感的联系,更多的是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紧张?

二、变化原因

1.食物的商品化

《品尝的科学》中提到了薯片的转型过程,称它是当代饮食与口味巨变中的一股洪流,地位与控制火和发酵作用相当。

口味平淡的马铃薯经过油炸并加了盐后,令人刮目相看。原本只是用来提供人体所需热量的马铃薯,在与油脂和盐结合后格外诱人,为大脑的快乐中枢带来一股暖流,引发了喜悦与渴望。

同时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的还有甜味,不少商家打出了“甜食能给人带来好心情”“肥宅快乐水”等旗号刺激消费者对甜食的欲望。

食品公司正是利用这种把戏来左右消费者的味觉与购物习惯的。不管是名字、颜色或包装,无不迎合消费者的喜爱,目的是要在消费者心中制造非吃不可的味觉感受,巴不得把它们通通放进购物篮里。

商家通过色泽、香味、包装、广告和愉悦感的刺激,麻痹了我们的味觉,使我们产生一种只有高油高盐高糖才是真正的美食的错觉。我们的脑子里烙上了这种“美味”的印记,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回味美食时,脑子里跳出的是这类精加工的食物。我们对食物的记忆逐渐呈现单一化,只记得最近流行什么口味的面包,哪个网红奶茶……

食物

2.审美单一的环境

女生常挂嘴边的话是“我要减肥”,最喜欢听到的话是“你瘦了”,甚至连很多男生,上了年纪的人都很紧张减肥。

读书时期我们就知道,胖同学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和嘲笑,瘦瘦白白的女同学在班上总是很受欢迎。再加上娱乐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光彩照人的明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影视剧、杂志、宣传海报上的明星,每一个画面、每一张精修图、每一句广告标语都在传递“瘦”“美”的审美观念。

到处都是“瘦”“美”的标签,我们也渐渐地接受了这种审美,或者说我们是没得选择、无处可逃。

不少商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疯狂地向消费者传输“瘦才是正确的审美”“瘦才有人喜欢”的观念。于是各种减肥理念、减肥产品、减肥餐纷纷问世,贪婪地掏空消费者的钱包。

在这种审美环境下,许多人都在盲目地追求“完美身材”,对食物“斤斤计较”,给食物贴上各种标签,视某些食物为禁忌。如此错误与极端的想法和行为,等待这些他们的大多是暴饮暴食、反弹和被折腾坏的身心。

在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下,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变得扭曲。我们无法再用平常心去对待它们,更无法接受的是,食物渐渐地掌控了我们的情绪。我们该怎么办?

三、我们与食物正确的关系

1.识别美味陷阱

不单单是减肥人士,很多人都忌讳面包、蛋糕、薯片、奶茶、酥饼……这些食物,觉得它们热量高、易胖,所以不该吃它们。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口两口吃不成大胖子,关键在于吃了就停不下来,过量摄入才导致变胖。

正常的一日三餐,米饭、面条,搭配少调料的家常菜,这样的饮食并不会让我们变胖。之所以长胖,是因为配菜下饭,让我们越吃越香,越吃越多。特别是那些被我们贴上“易胖”“高热量”的食物,我们对它们总是欲罢不能。

为什么我们抵抗不了这类食物的诱惑?日本作家伏木亨在其《浓香与美味的秘密》中描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那些老鼠进食时就像苦行僧一样有自制力,每次只吃一点,但是总长不胖。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浓醇的香味。比如奶酪、火腿、香肠、薯片和糖水,这些食物的味道香浓,在人类眼里都很有诱惑力。用这些食物代替实验室的固体饲料放在老鼠面前,老鼠们会不停地吃,自然很快就长胖了。

在《品尝的科学》中,作者专门讲述了香气和鲜味对我们食欲的影响:

鲜味与香气携手合作,会产生效果更强大的感觉。鲜味联合并加强了味觉与嗅觉,增添了一阵愉悦感。

香味、鲜味的强强联手,再加上各种油脂、糖的轰炸,让我们在食物中获得了强烈的愉悦感,导致我们对美食欲罢不能。

食物本身没有“胖”和“瘦”的概念,而我们之所以会贪恋那些所谓的“高热量”、“深加工”的食物,是因为我们无法拒绝色香味联合时给我们带来的强烈愉悦感。

所以说,让人发胖的不是食物,而是美味。我们渴望的不是提供生存能量的养料,而是可以获得满足感的美味。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对某类食物带有偏见,而是应该学会识别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陷阱。我们可以享用任何食物,但是也不能过度沉溺在愉悦的美食陷阱中。

2.接纳自己

在畸形审美下,因为极端减肥而遭受进食障碍、焦虑抑郁的人数正在逐年攀升。

美的标志不是只有“瘦”,不是只有镜头前、修图后光彩照人的明星才叫做美。还有种美叫做“健美”,它有着小麦色的肤色,性感有肌肉线条的体型;还有种美叫“Bodypositive”,它并不是宣扬肥胖是美,而是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尊崇自己的内心;更有种美叫做健康,健康的身心,不害怕食物,只要自己满足。

所以请接纳自己,即使我们不完美。

享受食物,它们不是怪物,不需要对它们“斤斤计较”。食物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焦虑的因素,更不应该控制我们的情绪。

书籍内容

《品尝的科学》从过去、现在、将来缓缓道出食物与味道对我们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味觉体验,而渴望寻求更愉悦的感官享受,甚至利用味道的独特性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食物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是味道却越来越单一。或许在将来,我们对食物的感受就只剩热量的高低,食物可能会从我们的情感中逐渐脱离。怀念那段食物与记忆一起寄托着我们情感的日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食物与我们的关系从供能燃料到又爱又恨的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