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王姐的孩子洋洋,明明是个小胖墩,身体却一直不算好;虽然小小年纪就戴上眼镜,可三天两头被学校请家长。上课不专心,成绩差还干扰别人;更头痛的是,孩子脾气像个炮仗,一点就着。王姐每次提起她的洋洋都唉声叹气。
前两天和王姐闲聊,她说昨天洋洋的牙实在是疼得没办法,医院。才发现不仅一口龋齿要治疗。医生还说孩子得了一种病,叫“甜食综合症”,显著表现就是情绪波动大、肥胖、近视和龋齿。
和王姐一样,我们在孩子出现脾气大、注意力不集中等种种表现时,总会觉得是教育的问题。然而却忽略了在孩子的饮食中,糖摄入过量也会让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过度吃糖对孩子有危害
年,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年)》,要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托管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同时要求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第一个要求限制糖分摄入的国家。早在年,欧盟委员会就开始禁止成员国在果汁中加糖,美国、英国、墨西哥、泰国等国家通过增加“糖税”,希望通过提高价格来控制含糖类产品的销售量。
美味诱人的糖究竟有什么危害,能让各国如临大敌?其实糖本身没有太多问题,问题在于现在的人们吃了太多的糖!
首先,糖摄入过量,会提高龋齿风险
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患龋率高达66%,平均每三个孩子当中就有两个患有龋齿。
好吃的糖类残渣黏在牙齿上,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侵蚀牙釉质;同时吃糖会使口腔内酸性增加,钙含量降低,龋齿风险大大提升。
之前遇到过一个小孩,还不到5岁就满口龋齿,一问她妈妈才知道这个孩子总是逃避刷牙,晚饭后还很喜欢吃糖,这才导致满口牙都坏掉了。
其次,糖摄入过多会影响身体发育。
洋洋是个看起来很“壮”的孩子,医院的常客。但由于糖摄入过量,却经常生病,医院报道,住上几天。医生说,虽然糖能带来能量,但孩子的成长发育中更需要均衡饮食。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微量元素,这些都不能缺席。而糖,除了大量能量,几乎不含有生长发育所需的任何有益成分。大量吃糖的结果就是虚胖。
如果过量吃糖,还会消耗掉不少的营养元素。身体代谢体内的糖时,需要消耗维生素B1和钙,导致孩子近视的可能性增加,免疫力下降,严重还会影响孩子身高发育。
最后,吃糖过量,还可能引起孩子神经烦躁,脾气大等情绪问题。
医生说他判断洋洋得了甜食综合症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生活中的表现:上课走神、脾气暴躁,做事冲动,所以甜食综合症也叫作“嗜糖性精神烦躁症”。医院的专家提出:人的身体代谢糖分会产生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尤其是孩子,这些物质滞留在他们体内,甚至滞留在脑组织中,就会引起孩子情绪变化,出现烦躁、冲动、任性、爱发脾气、好哭、易怒等症状,医学上就叫嗜糖性精神烦躁症。
如何帮孩子科学“控糖”?
那如何改善孩子的状况呢?医生告诉王姐一条:控制孩子的糖分摄取。那么,孩子吃多少糖才安全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8岁的青少年每天摄入糖不应该超过25克。
但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每天超过克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尤其是孩子,各种糖果、饼干蛋糕、酸奶,甚至连酱油、豆瓣酱里都含有糖分。在品尝了甜蜜后再掐断这种快乐,他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家长心里要有“控糖”的意识,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1、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含糖食物可以吃,但关键在控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他喜欢吃的食物列出来,看看哪些不太健康,然后指定一个计划,每周可以吃多少,什么时候可以吃。孩子参与计划的制订,有利于计划的执行。
2让孩子尽可能晚的接触糖
尽可能给孩子准备健康的替代品。其实,天然食物,比如水果,豆类,牛奶中的糖已经可以满足孩子身体对糖的需求,那么,父母就要想办法用健康食物来替代了。
比如,自己鲜榨的果汁比饮料糖分少很多,再比如孩子喜欢吃饼干蛋糕的话,妈妈可以买一个烤箱自己在家做,味道一样好,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选择更健康的原材料,也能将糖分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
3甜蜜时光,晚点到来
刚出生的小宝宝其实是没有味觉的,他们可以眉毛不皱的吃下猪肝粉。很多家长觉得宝宝可爱或者可怜,总是控制不住喂给他一个“好东西”,结果开启了潘多拉魔盒,让孩子吃糖过多。
其实,在孩子两岁以前,最好别给他吃含糖饮料和零食,尽量让孩子晚一点接触这些食品。孩子长大后,吃糖也要适量,可以在运动完或者两餐中间,适量的吃一些,可以补充能量,也不影响正餐。
枕边育儿寄语:
一颗小小的糖,可以给孩子带来大大的快乐,但如果摄入过量,也会成为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的原因。希望爸爸妈妈都能提高警惕,监督宝宝适量吃糖,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防止蛀牙不是少吃糖就行了,从这个月龄开始,宝宝就该刷牙了
孩子不能吃零食?世卫组织:适量增加,但别碰这些食品,有添加剂
孩子吃零食危害多?了解这几点之后,答案没这么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