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萧红得到了一张鲁迅先生的翻译原稿,来源竟然是包油条的纸,她将此事告知许广平,许先生有些生气,鲁迅先生却不以为然。
在大众的眼中,鲁迅先生一直是“横眉冷对”的形象,是不苟言笑的“硬骨头”:喜欢吃硬东西,坐硬椅子,睡硬板床。
他为人是固执的,写文章的地方从来不动,夏天三楼热得跟蒸笼一样,许广平提议把书桌搬到楼下去,他坚决不同意,宁愿热得满身流汗。
曾经叶灵凤在自己的文章里讽刺鲁迅,写自己在旧报摊上,花十二枚铜圆买来一册鲁迅写得《呐喊》,每次大便的时候,就撕下三页来用。
五年后,鲁迅先生得知此事,毫不客气地回怼:这么多年,叶先生上茅厕时还没用完那本《呐喊》,如果不是多年便秘,那一定就是又买了一本新的了。
鲁迅先生留给大众的印象就是针砭时弊,有仇必报的性格,但是在萧红的回忆录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在上海的时候,萧红是鲁迅家里的常客,她见过真实的生活中的鲁迅。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也喜欢吃油炸的东西,有一次家里做韭菜盒子,因为鲁迅胃不太好,他举着筷子问许广平:“我可以再多吃几个吗?”
鲁迅先生爱吃甜食,别人家立柜里是挂衣服的,他家衣柜里衣服很少,却塞满了饼干桶,瓜子罐和糖果盒。
鲁迅先生很好客,来采访他的人也很多,因为嫌贵,家里没有请厨师,每次都是许广平亲自下厨,鸡,肉,鱼样样俱全,少则四五碗,多则七八碗。
饭吃到一半,鲁迅先生拿着出书的校样分给客人,客人一看,连连摆手:“这怎么可以?”
鲁迅先生边擦手边说:“吃了鸡的手,太油腻,用纸擦一擦”。
吃完饭,许广平会端上一碟瓜子,鲁迅先生一边抽烟,一边剥瓜子,一边聊天,吃完一碟,许先生会及时拿来另一碟。
聊到深夜,鲁迅先生就会邀请了客人一起吃点心,饼干是从店铺里买回来的,许先生按种类装进点心盒子里,鲁迅先生需要的时候,取出来装碟就能吃了。
鲁迅先生还给客人准备了烟,是白色的大前门,专门放在书桌的抽屉里,客人来了以后才拿出来,他自己平时只抽那种四五毛五十支的那种便宜烟。
鲁迅先生的会客时间一般从下午两三点开始,有时能一直陪到午夜,客人离开后,鲁迅先生才正式开始工作。
写作前,鲁迅先生会躺在藤椅上,闭着眼点支烟,烟还没抽烟,一旁的许广平都已经睡着了,等到整栋楼都安静下来,鲁迅先生才起身坐到书桌前,开始工作,直到天大亮,他才睡去。
看过鲁迅先生的一天,是不是颠覆了你对他的刻板印象,从饼干盒到瓜子碟,都证明着他的生活里处处是仪式感。
从大方的把校样拿给客人擦手,送个卖油条的做包装纸,证明着他对信任的人是多么的大度;从他给客人吃最好的饭菜,抽最好的烟,又彰显着他对人的尊重。
这样的鲁迅先生,真是越了解,越崇拜!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