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注重身体的人来说,“养生三少”——少油少盐少糖几乎成了生活中的口头禅。
尤其是糖,作为导致全球肥胖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它让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好在因为甜味剂的出现,一些不能吃甜食或“不敢”吃甜食的人的“五味”算是保住了,不至于因为“缺一门”而留下啥遗憾。
不过,甜味剂的使用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认为它反而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甚至痴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对甜味剂的言论中,一些理论并不正确,为了让人们远离甜味剂,当中甚至掺杂了一些“谎言”。对此,英国营养学家艾玛·德比希尔博士(EmmaDerbyshire)就借助《每日邮报》,为“蒙冤”的甜味剂正了正名——甜味剂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适量,它也能成为全球“减糖运动”的好帮手。
-甜味剂-
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
问
低热量的甜味剂会扰乱新陈代谢?
该理论称,吃甜味的东西会让我们的身体对卡路里有所“期待”,刺激消化活动和胰岛素释放,以满足预期的血糖水平激增。
答
这一假说源于一项实验室研究:受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可以无限量地吃含糖的食物和酸奶,另一组可以吃加了糖精的食物和酸奶。结果显示,那些吃低热量甜味剂的人增加了更多的体重。
不过,当另一组研究团队试图复制这一结果时,他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另外,他们还发现之前的研究存在缺陷——研究人员将不喜欢糖精的受试者排除在外,只留下了自愿参加的人,而这些人本身就更容易发胖。
问
低热量的甜味剂会让人更爱吃甜食?
该理论称,经常接触甜味会促进对甜味的偏爱,并过度刺激糖受体,促进食欲(加工食品减盐的成功案例会被用来支持这一理论)。
答
几乎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一理论。去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的彼得·罗杰斯教授(PeterRogers)在《营养学会论文集》(ProceedingsoftheNutritionSociety)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用水替代低热量的甜味剂饮料会让我们减少对含糖食物的偏爱。
只可惜,短期研究显示,二者在能量摄入方面没有差异,而长期研究甚至表明,那些喝低热量饮料而不是水的人更容易减肥。
问
低热量的甜味剂会过度补偿卡路里?
该理论称,当我们选择低热量的食物时,会允许自己吃得更多、喝得更多。最终,我们只能勉强维持甚至增加卡路里的摄入量。
答
罗杰斯教授的论文显示,有证据证明,当被告知吃的食物“更健康”时,我们会吃得更多;而当知道食物含有多少卡路里时,我们就会相对少吃。长期的研究还发现,减肥期间,无论对食物中含有低热量甜味剂的情况知不知情,都不会有什么区别。
另有研究表明,利用低热量的甜味剂代替糖,不仅能减少热量摄入,还能减轻体重。
-甜味剂-
帮助我们每年减少卡路里
虽然健康、均衡的饮食是大家的终极目标,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然世上就没胖子了不是么……)。
毕竟很多人还是爱吃甜食的,所以,解决高糖摄入量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适当用低热量的甜味剂代替“正统”甜食和含糖饮料。研究表明,这种转变可能有助于体重管理、控制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保护牙齿。
啥,能吃了?那我可就不客气喽!
大量证据表明,低卡路里的甜味剂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人控制甚至降低血糖。一项欧盟授权的健康声明指出,低热量的甜味剂能让餐后血糖反应保持下降,这意味着吃它不会像吃糖一样让血糖水平飙升。
另外,低热量的甜味剂不会因口腔细菌而产生酸,研究表明,它不太可能侵蚀牙釉质或导致蛀牙。
还等什么~动起来啊,伙计们~
事实上,对于爱喝饮料的人来说,通过把茶、咖啡等热饮中的糖换成低热量的甜味剂,每年就能减少高达卡路里的热量摄入:
一茶匙的糖相当于20卡路里的热量,而甜味剂基本不含卡路里。对于一些每天忍不住要喝四杯热饮,每杯热饮只放一茶匙糖的人来说(很多人不止这个量),每天就能减少80卡路里的热量,每周就是卡路里,每月就是卡路里,而一年下来就能减少卡路里的摄入。
年发表在《营养公报》(NutritionBulletin)上的一篇文章对16项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文章显示,简单地将糖转换为低热量的甜味剂,每天平均能减少10%的卡路里,每周体重能下降0.2公斤。如果坚持一年的话,以体重75公斤为例,相当于能轻松减掉10公斤的体重。
好吧好吧…我少加糖还不行么…
要姿势君说,能戒掉糖是上上策、每天与甜食为伴是下下策,甜味剂则是折中的选择。长期指着它肯定会产生些“依赖”,而实在忍不住了确实可以求助于它。只要把它当成救急的选择之一,就既不会扩大负面影响,也不会埋没它的功劳了~
咳咳…说了这么多,让姿势君先来一口解解馋~~~
英语角
来和小编一起学英文吧~
三种常用的甜味剂
糖精Saccharin
甜叶菊Stevia
三氯蔗糖/蔗糖素Sucralose
Eye-watering
Eye-watering有令人心痛的、惨不忍睹的、难以想象的、数量极大的、大额等意思。
Eye-watering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泪,既然都达到让人流泪的“级别”,用它来形容的事物肯定让人印象深刻。
放在原文例句里:
Withtheaverageadultnoweatingdoubletheamountofsugartheyshouldbeeachdayandtheaverageteenagerconsuminganeye-wateringthreetimes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