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偏知春气暖
天气冷了,有些孩子体质下降了,家长们总想通过食物给孩子“补一补“。但面对各种美食,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孩子热量摄入超标,会造成营养过剩。寒假怎么“吃”才健康?医院儿童保健科赵艳君博士的解答。
首先,保证营养均衡,孩子的食物应包含主食、蛋、奶、豆类、鱼、禽、肉、蔬菜、水果。食物种类经常保持变换,对每种食物每周做到都有一定数量的供应。口味尽量保持清淡,注意少盐,少油,少调料。
其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应季的大白菜、萝卜、菠菜、苹果、梨等蔬果,维生素含量都是比较丰富的。冬季孩子易患呼吸道感染,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有效增强孩子们的免疫力。
注意补充膳食纤维,推荐的食物如玉米、红薯、红豆,芹菜等。能帮助食物的吸收和排泄,调节体内毒素的排出,同时不至于引起肥胖。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冬季孩子的饮食应避免冷凉,补充滋阴润燥的食物,适当增加高蛋白的食物等。
除了饮食外,冬季孩子的户外活动减少,直接晒太阳的时间相对短了,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因此,建议可以补充预防剂量的维生素D,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问:寒假期间,“轰炸式”零食似乎不可避免。怎么办?
关于零食,首先请注意:零食≠不健康。合适的健康零食不但不影响健康,还会为健康加分!
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吃好正餐,适量零食的饮食习惯。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时间太近,最好间隔1.5~2小时,以免影响正餐的摄入。教育儿童正确认识零食的特点,选择新鲜、多样、易消化的健康零食,避开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按营养均衡原则,零食所提供的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建议选择从正餐中摄入不足的食物作为零食,如奶及奶制品、水果和坚果。另外,高糖零食是引起儿童蛀牙的最常见原因,尤其不能在饭前和睡前吃糖果等甜食。
问: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吃零食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育目标一致。家中年轻的父母与长辈要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行动,如果家庭成员的目标矛盾,忽严忽松,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难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明道理辩。是非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可成,必须把道理讲给孩子听,教会孩子明白好坏,学会自我克制,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主动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吃饭时,要做好榜样,不要当孩子面前,评价食物的好坏,造成孩子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影响正餐的摄入,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冬天室外天气寒冷,特别是寒假期间,很多父母担心宝宝外出受风寒,又或者觉得宝宝在家玩耍,活动量也够了,所以会减少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让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久而久之体质下降。其实冬季宝宝适当的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很有必要,做好御寒措施,即使是寒冷的冬季,宝宝的活力也可以得到释放。
问:孩子每天/每周在室外活动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运动指南》对儿童运动提出具体时间推荐:“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的现状,建议“每天应进行至少分钟的户外活动”,并特别强调“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酌情减少,但不应减少每日运动总量。”《指南》特别建议,在保证每天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前提下,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其中屏幕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60分钟,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为每次持续时间均应限制在60分钟以内。
问:冬季有哪些适合宝宝的户外活动呢?
冬季运动可增加抗寒能力,可选择一些增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促进肌肉和神经发育发展的健康游戏,包括走步运动、投掷游戏、平衡项目、健身操、球类运动等。当然,活动量应适宜,运动后别忘了喝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及时换下汗流浃背的衣衫,以免受凉。
科普专家
儿童保健科赵艳君博士
原标题:《快乐寒假,健康养娃
来看看假期孩子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