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随着元宵佳节的临近,热热闹闹的太原市钟楼街上又多了一景。2月2日,位于钟楼街中段的“老鼠窟”元宵老店前,前来购买元宵的市民们又排起了长龙。日销约1万斤、排队1小时也要尝一碗的元宵,就是太原人心中对元宵节最隆重的“仪式感”。
▲2月1日,老鼠窟元宵店外排起长龙。
“您好,这里是‘老鼠窟’元宵。这几天的排队情况都差不多,现在过来得排1-2小时,晚上营业到快9点,但不确定是否还有货……”在“老鼠窟”店内,工作人员守着一台红色座机,顾客打来咨询的电话几乎不停地响起。一旁,身穿红黄两色标志性工服的员工们正在将包装好的元宵,两袋为一组,装进礼盒中,又马不停蹄地将普通装元宵和礼盒装元宵都摆在销售窗口。
此时,在古香古色的“老鼠窟”店门外,等候多时的市民们沿着不锈钢栏杆有序排队。“我要10袋!啥口味儿都可以。”“再来5盒!都要礼盒装的。”“想要30袋,送朋友的,现在有现货吗?”……与“五九天”的低温相比,每位顾客的热情早已盖过了严寒。
▲元宵店内,包装好的元宵很快就销售一空。
让太原人心心念念的“老鼠窟”元宵,来自太原恒义诚甜食店。从年开始,该店创始人申三货先后在钟楼街等地摆摊设点卖元宵,由于其原址地处钟楼街“老鼠窟”巷口,所以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之为“老鼠窟”元宵。久而久之,“老鼠窟”在太原声名远扬。以晋祠江米为粉,唯以桂花、玫瑰为最,粉要石碾,花采半开。如此讲究的“老鼠窟”元宵历经95载春秋,成为“中华老字号”、山西省非物质遗产,更是一代代太原人记忆中的老味道、老传统。
老字号,在于老味道。“老鼠窟”至今保留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选料、浸米、配馅、滚元宵……一系列原始的手工制作流程是老味道留存近百年的秘诀所在。每到传统佳节,都是“老鼠窟”元宵店最忙碌的时候。工作人员用小推车将装有元宵的货箱整齐摆在店内,分东、西两个窗口同时售卖。没一会儿功夫,一箱箱元宵供不应求,黑芝麻馅的元宵就被抢购一空。
▲正在制作中的“老鼠窟”元宵新鲜出炉。
今年68岁的赵大爷和老伙计相约一起来买元宵,老哥俩各买到20袋什锦馅的元宵。“坚持七八年了,每年正月十五前我都要来一趟,都来这里排排队。从我记事儿起到现在,我们全家就认这口老味道。”赵大爷心满意足地说。在排队的队伍里,不仅有老人,更有不少年轻的面孔。“00后”郭泽昊凭借个儿高优势,踮起脚尖,帮妈妈数一数前面还有多少人。郭泽昊说:“每年都陪妈妈来买,元宵象征团圆,吃完家乡的元宵我就要恋恋不舍地回学校上学了。元宵的味道,就是春节最后一道菜的味道。”
工作人员郝相如介绍,从大年初一开始,“老鼠窟”店铺前每天都有顾客前来排队购买元宵。“尤其是临近元宵节,每天早晨就有顾客早早地前来购买,一直到晚上。我们也尽可能提前开门、推迟闭店,保证让顾客们都能买到元宵。”郝相如说,“最近日销售量都在1万斤左右,备货量也在20万斤左右。”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