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改良式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single-port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TSPLC)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优越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年9月至年5月行LC的98例患者(经脐单孔LC组为50例,传统三孔LC组为4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及切口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经脐单孔组手术时间(65.7±13.6)min,传统三孔组(40.2±9.8)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脐单孔组术后6h疼痛评分(3.83±1.73)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率(8%)均明显低于传统三孔组[术后6h疼痛评分(4.02±7.5),P=0.;止痛药物应用率(31.25%),P<0.01]。术后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经脐单孔组(95.3±10.78)明显高于传统三孔组(78.57±12.65)(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2~3个月,无胆漏、出血、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改良式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与传统LC相比具有更加美观、微创,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诸多优势,且不增加手术风险;但该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学习曲线相对较长,有一定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才能完成。
自PhilipeMouret成功完成第一例LC以来,腹腔镜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共识[1]。但随着患者对减少手术创伤、增加美容效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促使微创技术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传统腹腔镜基础上,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single-port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TSPLC)便应运而生。根据TSPLC的理念,我院在器械和操作入路上还做了适当的改良。本研究回顾总结了我院自年9月至年5月对部分胆囊疾病患者采用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且近期无胆囊炎发作史;(2)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30kg/m2;(3)未合并胆总管结石;(4)全身状况良好。排除标准:(1)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或怀疑胆囊恶变者;(2)合并肝硬化;(3)有上腹部手术史;(4)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收集我院年9月至年5月择期行LC的患者98例,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本人自愿原则,分为两组:经脐单孔LC组(n=50)和传统三孔LC组(n=48),术前均告知患者手术方式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经脐单孔LC组中,男19例,女31例,平均BMI为(26.2±3.5)kg/m2,胆囊结石43例,胆囊息肉7例,平均年龄(39.8±7.4)岁;传统三孔LC组中,男16例,女32例,平均体重指数(24.7±4.7)kg/m2,胆囊结石40例,胆囊息肉8例,平均年龄(41.9±12.4)岁。两组年龄、性别、BMI及胆囊病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注: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1.2手术方法
1.2.1传统三孔法:
常规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三孔法置入腹腔镜进腹观察胆囊情况,维持气腹压12~14mmHg(1mmHg=0.kPa),调整患者体位为头高足低左倾卧位,有助于显露胆囊,钝锐结合分离胆囊周围粘连,解剖胆囊三角区,确定“三管一壶腹”,用可吸收夹双重夹闭后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顺逆结合法剥离胆囊,标本自剑突下戳孔取出送病理。检查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及胆漏,均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取出器械,放气腹,缝合切口,术毕。
1.2.2经脐单孔法:
术前准备、麻醉方法、手术体位、手术器械与传统三孔法相同。首先在脐上缘作一长约1cm弧形小切口,制造人工气腹,置入10mmTrocar,用腹腔镜探查腹腔,如胆囊周围无明显粘连,胆囊三角区解剖清晰,决定行TSPLC,延长脐缘切口至2~2.5cm,在切口两侧间隔少许组织再分别置入10mm和5mmTrocar作为操作孔,三者呈倒“品”字形(见图1),各置入腹腔镜传统操作器械,显露胆囊三角区,联合后-前三角入路,解剖出“三管一壶腹”,用可吸收夹夹闭并离断胆囊动脉、胆囊管,顺逆结合法自胆囊床游离胆囊,检查无活动性出血、胆漏后,自脐孔取出胆囊送病理,予3-0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术毕。
图1三个Trocar呈倒“品”字形放置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6h、24h),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及对切口满意度(1~)[2]。术后疼痛评分使用VAS法[3]进行描述(0~10),疼痛评分为5分以上者使用止痛药物。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l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手术时间与手术量例数的相关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或增加Trocar数。全部病例中,术中无胆管损伤、大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个月,无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经脐单孔LC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三孔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6h的VAS疼痛评分及止痛药物应用率经脐单孔LC组均明显低于传统三孔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经脐单孔组明显优于传统三孔组(见图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24h的VAS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图2术后第2天脐部切口
表2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注: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2经脐单孔组组内手术时间比较
手术时间随手术量的增加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趋于稳定。在最初10例患者中,手术时间最长min,平均(81.35±14.25)min;而后20例最长手术时间80.56min,平均(60.23±12.78)min,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时间随着手术量的增加而逐渐缩短(见图3:r=-0.,P<0.01),但仍较传统三孔LC组手术时间[(40.2±9.8)min]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
图3经脐单孔组组内手术量与手术时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微创与美容的完美结合”一直是广大外科医生和患者所追求的目标,于是LC先后经历了四孔法、三孔法、两孔法发展过程,但始终无法实现腹壁无瘢痕(noscar)[4]的目的,近年来单孔或无孔微创外科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年Marescaux等成功实施了首例经阴道NOTES胆囊切除术[5],但NOTES不仅技术操作过程复杂,对设备和手术器械要求极高,还存在空腔脏器穿刺口漏、腹腔感染等方面的风险[6],故此技术尚未应用于临床。与NOTES相比,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laparoendoscopicsinglesitesurgery,LESS)既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又秉承了NOTES无瘢痕的美容效果,并有效规避了NOTES技术的诸多缺点,目前LESS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7]、妇科[8]及泌尿外科[9]等领域,它是目前安全可行的无瘢痕手术方式。而国内外大多LESS专用的单孔腹腔镜器械,不仅可重复利用性差,费用高,而且脐部切口直径在2.5~3.0cm,并不具备较大优势,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推广,笔者自年底开始采用常规器械行TSPLC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该方法经济可行,医院医院就能开展,因此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3.1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势
经脐单孔LC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增加Trocar数目,术中均未放置引流管,与传统三孔LC组相比,并未增加住院时间、出血、胆漏、肩背部疼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而经脐单孔LC组在术后疼痛、止痛药物的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更重要的是,患者对切口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三孔LC组,其美容效果突出,这与PAN等[10]的研究一致。我们认为原因如下:(1)TSPLC技术将传统三孔变为脐部单一切口,减少了腹壁创伤,对腹内脏器影响小,术后恢复快;(2)经脐单孔组脐部切口伸展性强,取胆囊时避免机械性扩张切口,减轻了肌肉过度拉伸所引起的术后疼痛,尤其适合胆囊结石较大的患者;(3)切口愈合后瘢痕位于脐部皮肤皱褶内,利于隐藏,达到“无疤痕”的美容效果[11]。
3.2如何缩短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学习曲线时间
经脐单孔LC组在初期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三孔LC组,但经脐单孔LC组组内对比证明,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手术熟练程度提高,手术时间呈逐渐缩短的趋势。我们分析原因有:(1)器械置入部位集中,难以形成传统的操作三角,体外Trocar和体内器械之间相互干扰影响操作;(2)由于器械平行进入,形成“筷子效应”,术者对腹腔脏器的立体感进一步缺失;(3)手术操作受患者体形影响较大,如肥胖患者左肝叶肥大、胆囊三角局部脂肪肥厚,难以显露胆囊三角区。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可缩短手术时间[12]:(1)病例选择:肥胖患者(BMI≥30kg/m2)、有急性胆囊炎病史、胆囊三角区局部粘连严重、胆囊壁肥厚>2.0mm、胆囊结石直径>20mm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初学阶段不易选择;(2)术者与器械:默契的腔镜手术团队和进一步改善的手术器械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增强术者的信心;(3)手术频率:适当增加手术频率可缩短学习曲线时间,减少学习曲线手术量,增强手术效果。
3.3经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要点
TSPLC技术的关键在于显露和处理胆囊三角区域,明确此处解剖结构,是避免血管和胆管损伤的前提[13]。为此,我们根据术中操作体会总结为两点:(1)更多的利用胆囊后三角入路能更好的显露胆囊三角区域,从而能够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14]。分析原因为:与胆囊前三角相比,胆囊后三角面积相对宽大,可操作空间明显优于胆囊前三角;胆囊后三角被覆浆膜下没有胆囊动脉的主干,解剖时避免因出血而污染手术视野。上述特点使胆囊后三角在腹腔镜下易于显露,能够分辨出“三管一壶腹”结构,从而大大降低出血、胆漏及胆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TSPLC技术的Trocar放置和术者之间配合对显露胆囊三角区域至关重要。三个Trocar之间间隔少许组织,呈一倒“品”字形放置,上角为观察孔,左右下角分别为辅助孔、主操作孔,主刀夹住胆囊底部显露胆囊颈部,助手在镜头上方抓住胆囊颈部,使胆囊转至腹腔镜的右下方,这样既能防止漏气,又易于显露胆囊三角区域,有利于手术的操作。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LC,TSPLC在术后恢复、切口疼痛、美容效果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手术器械要求不高,传统器械就能完成,且学习曲线较短,对于已开展LC医院,其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但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胆囊局部粘连严重的患者,胆囊三角的显露效果仍不太理想,除了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和一定的学习时间曲线外,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胆囊三角可显露程度进行量化分级评估,以明确行TSPLC的难易程度,并进一步改善手术器械和手术技巧。
引证本文:
孙正华,国维克,张正东.改良式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29(2):98-
本刊联系方式
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