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拿到胃镜检查报告,看到上面写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一下子就紧张担心起来,“我的病是不是很严重,离胃癌不远了?”“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炎症刺激下的反应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
简单地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器官各司其职,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
但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后,本是同根生的胃肠黏膜上皮结构出现了一定改变,越长越像邻居家肠黏膜的孩子了。
看上去,就像肠黏膜长错了地方,本该长在肠道上长的结构却出现在了胃黏膜上,就像一片草地长出了树木,树木就显得很突出。
现代医学认为,肠化生的发生与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酒、吸烟、喜食辛辣、油炸食品、高盐饮食、腌制咸菜、胃癌家族史、胃十二指肠反流、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肠化生的发生、发展。反复、持续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为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潜在因素。
胃黏膜肠化生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目前将肠化生分为4种类型:完全性小肠型化生、不完全性小肠型化生、完全性结肠型化生、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过去认为小肠型化生属于炎症反应的性质,不具备恶变风险,而结肠型化生与胃癌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除此之外,肠化生部位与胃癌发生风险相关。胃窦部局灶的肠化生没有什么风险,胃体部肠化者胃癌风险明显升高。我们知道,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多阶段的逐渐演变的过程。一般遵循“幽门螺杆菌感染→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模式。其中,异型增生是目前广泛公认的胃癌前病变,肠化生是否属于癌前病变还存在争议。
应重视做好肠化生的监测、治疗和日常调理
胃镜,是有效防治胃癌的检查手段。如病理报告“肠化”仅单纯性、局限于胃局部、完全型的肠化,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胃部不适临床表现,定期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但“肠化”伴有下列情况时,建议每1年复查一次胃镜。
(1)病理报告示有不完全型肠化;
(2)胃窦、胃体、贲门多部位“肠化”
(3)“肠化”同时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病变;
(4)“肠化”伴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或耐药;
(5)定期测定血胃蛋白酶原I和II有下降趋势;
(6)反复中上腹不适对症治疗不好转;
(7)直系亲属中有胃肿瘤病史。
如果被检查出是肠上皮化生,也不必太担心,中医药治疗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治疗原则和方法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类似,常常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同时也对肠上皮化生有疗效。
在胃黏膜肠化生病变防治中,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很重要,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要避免盲目过度的检查和治疗,并保持乐观的情绪。患者的日常生活调理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饮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果菜;按节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坚硬、过热、过咸、熏烤、腌制和过度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避免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规律起居,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专家档案蒋士生,男,湖南省宁远县人,研究员、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工作40余年,先后承担国家、部省、厅局级科研课题2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56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20部。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研究员,深受李老脾胃学说思想的影响,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临证独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辨病用药首重脾胃、扶正祛邪顾护脾胃、脏腑杂病治从脾胃、虚实相因先调脾胃、调理善后运化脾胃。认为脾胃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形成了“病、证、脾胃”三位一体的诊疗思路,在防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乙型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中医消化系统病症与内科疑难病、恶性肿瘤。
消化疾病:胃息肉、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肠息肉、肠炎、溃疡性肠炎、克罗恩病、乙肝、肝硬化、胆结石、胆囊炎等。
恶性肿瘤: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肺癌、淋巴癌、宫颈癌等。
内科疑难病:冠心病、脑梗、咳嗽、哮喘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