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普体检查出肝内钙化灶,说明离肝内胆
TUhjnbcbe - 2021/1/24 9:39:00

随着超声和CT的普及,健康人群在体检时经常被告知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而事实上,很大部分人所谓的“肝内胆管结石”其实可能只是对身体并无妨碍的肝内钙化灶。

肝脏钙化灶性病变的检出率近年来也是明显增加,肝内钙化灶是否疾病,是否需要治疗一直是困扰广大群众的疑问,因此有必要了解肝内钙化灶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肝内钙化灶

肝内钙化灶在B超上会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CT检查时表现为肝内高密度影像。因此有时肝内钙化灶与肝内胆管结石容易相互混淆。

所以很多人所谓的“肝内胆管结石”很可能只是肝内钙化灶。虽然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都有相似的强回声团及声影,但钙化灶一般不引起肝胆管扩张。

肝内钙化灶从何而来

形成肝内钙化灶的病变很多,包括:肝内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因素;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寄生虫感染;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概括起来肝内钙化灶通常由肝实质细胞炎症后形成的“疤痕”,也可能是肝内胆管壁部分钙化的结果,常由于炎症、寄生虫等感染后引起。

肝内钙化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残留在肝脏的一种病理改变,形成后长期稳定存在,既不会自行消退,也很少继续发展,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也就无需治疗。

当然,这是建立在排除了肝内胆管结石等其他病变,明确诊断后才可以这么做。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定期复查超声,随访观察。

与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

医院的超声医师容易把B超下的“强回声光团”状的肝内钙化灶误认为肝内胆管结石,使求医者误以为自己患有肝内胆管结石,有的因此乱用溶石及排石药,无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多不典型,多数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多见于30岁左右。患者可无症状或有肝区不适及消化不良之症状,在劳累及受较强的颠簸后症状明显。

继发细菌感染后,可有肝区疼痛及叩击痛,疼痛可向胸背、肩部放射,左肝管结石在剑突或左上腹可有压痛;右肝管结石在右肝区或右肋下可有压痛。

感染重者有恶寒,发热或*疸及皮肤瘙痒,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有肝大,病程长者可有胆源性肝硬化的表现,皮肤可有*色瘤。脉搏相对徐缓,部分患者可有骨质变化。

在超声检查时,肝内胆管且结石的“强回声光团”大都沿肝内胆管走向分布,这与钙化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B超发现肝内有“光团”后,要区别是肝内钙化灶还是肝内胆管结石,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远端胆管有没有扩张,而扩张的胆管内最容易形成淤滞性泥沙样结石。如果强光团周围出现液性暗区,同时伴有近侧胆管狭窄和远侧胆管扩张,更能确定为肝内胆管结石。

的B超图像特点是:呈“品字”或“等号”状分散的强回声,走行于胆管腔外,后方大多无声影或淡的声影,同时无肝内胆管扩张。

而CT则能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病变,增强扫描还可确定B超难以显示的局限性轻度胆管扩张和肝萎缩,并除外其它病变。

必要时应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来协助诊断。MRCP能清晰显示B超难以鉴别的肝内钙化灶,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胆管扩张等病变。

其他病因引起的钙化灶

肝脏寄生虫病也可以出现钙化,常见有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前者多见于牧民,后者多为疫区的农民和渔民。

肝内钙化灶也可于肝内肿瘤,但钙化灶不能作为诊断原发还是继发性肿瘤的依据,更无法鉴别其良恶性,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资料,必要时在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以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

多数肝内钙化灶是在正常体检时偶然被发现,也可能与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或损伤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某些病变,如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或肝脏创伤愈合后改变。

总之,对肝内钙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惧,首先要排除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继而要区分肝脏感染和炎症,进一步明确钙化灶是不是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寄生虫感染后钙化。若是有相应病因引起的则对因治疗,若排除了这些原因后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陈旧性钙化灶则不必过多担心,也无需治疗,体检时复查即可。

来源:养生大国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体检查出肝内钙化灶,说明离肝内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