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治疗胃病需ldquo刚柔并济rdq
TUhjnbcbe - 2021/1/29 11:45:00

导读:今天学习治疗胃病的“刚药”与“柔药”,刚柔并济,疗效加倍!

余历年诊治胃病,深感在辨证的基础上,必须精研用药配伍。

多数慢性胃病病位不仅在脾胃,还常及于肝经,尚有不少兼有肺、心、肾等疾患,病机也较为复杂,立方遣药常须刚柔相配。能注意及此,每可提高治疗效果。

现将个人对此经验体会简述于下。

1

刚柔各有适应,两者须善配伍

从药性而论,辛、热、甘温者属阳为刚,酸、咸、凉剂属阴为柔。

刚药,具有理气(包括降气)、温胃、散寒、燥湿、暖土的作用。

柔药功擅益胃养阴、柔肝滋肾、敛液生津、润养肺金等。

华岫云氏概括叶桂治疗“木乘土”疾患的经验时曾谓:“至于平治之法,则刚柔寒热兼用”,实为叶氏经验精髓之一,也是关于用药注意刚柔相兼的宝贵论述。

胃病与肝(胆)密切相关,治胃常须治肝。

肝胃之气不和,疏泄不及,和降失司,自宜理气和胃。肾火暖土,若肾阳不足,脾胃之阳亦虚,治当温阳补气,以上两法,药性以刚为常。

至于胃阴不足,肝阴亏虚之证,投药自宜柔养,各有适应,其理甚明。

然而,胃病经久,病机每见虚实错杂,或寒热兼夹。

如肝胃气滞久则有可能因气郁化热,热易耗阴;脾胃气虚及阳,肾阳不振,有的患者阴亦可不足;胃阴亏虚者,又可兼有气滞。因此,用药刚柔往往需要兼筹并顾,不可过偏一端,执一不化。

2

刚中配柔

现据慢性胃病常见之例,分述于下。

一、理气(降逆)法

药如陈皮、半夏、砂仁、沉香(或降香、檀香)等。

适用于脘痛痞胀,嗳逆不畅,甚则恶心呕吐,脉象弦甚者,应配以白芍;胸闷不舒,甚则短气者,配用杏仁;胃中多酸或有咯痰者,加象贝母;舌干口干者,配加麦冬等。

二、温胃祛寒法

药如桂枝(或桂心)、姜(干姜、生姜或良姜)、甘松、吴茱萸、延胡索、苏叶等。

适用于胃中有寒,胃阳不振,脘中冷痛,喜温畏寒,舌白,脉缓细之症。临床可配加白芍、大枣,缓急止痛,且防辛燥过度而使胃液暗耗。

三、甘温补气法

常用药如*芪、*参、白术、甘草等。

适用于脾胃气虚,胃脘隐痛绵绵,得食则缓,按之则舒,神倦、短气,舌质偏淡,脉细等症。

我在临床上常配以怀山药,益气又兼养阴。

妇女患此证,以太子参代替*参,清养胃气,补而不滞,刚柔适宜。

如脘痛较著者,加入木香、白芍,亦属刚柔兼用,行气缓急而定痛。

四、燥湿和胃法

药如炒苍术、厚朴、陈皮、法半夏(或姜半夏)、藿香、草豆蔻等,适用于胃脘痞胀,胸闷,不饥,口黏不欲饮水,舌苔白腻等症。

若胸闷较著,可配加杏仁宣润以开泄上焦。夜寐不佳,胃中不和,可加秫米缓中润养。

如遇苔白腻厚而舌边尖微红者,提示兼有郁热或素体营阴不足,可配以石斛、芦根、白芍之类,护阴泄热,刚柔兼投,不致因燥湿而助热、耗阴。

五、苦寒清热法

药如*连、*芩、山栀、川楝子、蒲公英等。

适用于胃痛脘胀而有灼热感,口干、口苦,脉象稍数,舌质微红,舌苔*等属于肝胃郁热之证。

一般可配加白芍、甘草缓肝定痛,且能缓解苦燥之性。

舌红少津、脘胁俱痛,可加入乌梅、木瓜以敛肝和阴,柔其肝肾之阴。热伤胃津者,并加入石斛、瓜蒌皮、麦门冬之类以濡养之。

3

柔中配刚

一、益胃养阴法

药如北沙参、麦门冬、玉竹、白芍、石斛、百合等。

适用于胃阴不足证,临床表现为胃脘嘈热、灼痛,痞胀不适,不饥少纳,口干欲饮,咽燥,形瘦,乏力,舌质干红或光,脉细或细数等症。

鉴于胃阴虽虚,常兼气滞,胃中失濡,和降失司,故须配以理气和胃之品,如川朴花、绿梅花、橘皮、佛手片(或佛手花)等,微辛而不燥烈耗阴的药物。

如胸痹痞闷不畅,可酌加郁金、木蝴蝶、苏梗、薤白,脘痛较著者加延胡索、娑罗子等。

二、柔肝滋阴法

药如枸杞子、大生地、何首乌、桑椹子、木瓜、女贞子等。适用于胃阴不足而兼肝肾阴亏证。

在前述胃阴不足症状的基础上兼有头眩目涩,腰酸、筋脉拘急等症,与益胃养阴药物配伍运用。

如脘痛及胁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多者,加刀豆壳、陈香橼;眩晕泛恶者,宜添入半夏、白术、天麻等。

4

几种常见兼病的刚柔配伍

临床上常可遇到胃病兼有他脏疾患,尤以中年以上,兼有肺、心、胆等疾病者不少,亦需从整体辨证,投药注意刚柔配伍。

一、肺胃兼病

肺有“娇脏”之称,久病咳喘反复发作,肺气多虚,每易气虚及阴而致气阴两虚。

肺失宣肃,咳逆上气,常影响及胃,和降失司。或先有胃病,继感外邪,因脾胃运化不力,痰浊易生,正虚容易反复感邪,以致咳久不愈,肺胃同病。

若肺气肺阴俱虚又兼胃寒、气滞或中阳不振,用药既当从辛从温,然应祛寒、理气或温阳方中酌配沙参、麦冬、百合等品。

尤其可考虑加入白及,此药入肺胃两经,既利于补肺,又兼护胃膜而宁胃络,肺胃兼顾。

若肺胃之阴不足,肺气失于宣肃,痰阻气道者,养阴之外,尚宜宣肺或肃肺化痰。

气逆不降者,酌加苏子、杏仁、半夏、陈皮等,与养阴润肺药物同用。

上述举例,亦属刚中配柔,柔中添刚,配伍恰当,可以兼筹并及,提高治效。

二、心胃同病

中年以上之人,心胃俱病者不少。

胃居心下,气血之间密切联系,两者罹疾常可相互诱发,前人有“胃心痛”之称,说明兼病引起疼痛的可能。

现在治疗心痛、胸痹之成药较多,常含有辛香行气走泄之品,有的方中有冰片、细辛等药,刚燥之性甚。急病暂用则可,如若经常服此,容易耗伤胃液。

故在汤剂方中宜据证而配以柔养之品,如养心理气行瘀之品中,酌加白芍、玉竹、天冬、麦冬等。

反之,若胃病阴虚而兼有心前区闷痛不已者,养胃方中仍宜随证佐以薤白、延胡索、郁金等,柔中配刚,以利于病。

三、胃与食管兼病

食管与胃相连,具有柔空的特点。临床上食管与胃常可相兼为病,其先后、主次、轻重虽各有不同,但调治必须兼顾。

如食管疾患(炎症或功能障碍)的症状较显著,饮食吞咽欠利,咽中不适,甚则胸骨后窒闷隐痛,病机以气郁、痰阻或病久及血,气血瘀滞为多,治疗用药自当据证而议。

一般属痰气交阻者,常用理气化痰之剂,其性每偏刚。

余对此等病人,常嘱其药物浓煎,以药汁俟温时调以适当藕粉(每次1~2匙),和匀后再和文火煮成薄糊状液,令患者卧位服下,转动体位,半小时内不进饮食。如在晚间,服后即睡。

此法可使药物充分作用于食管黏膜。

若由于瘀血内停,胸骨后疼痛较著者,调入云南白药每次0.5~1g,或参三七粉每次1~1.5g,1日2次,亦按上法服下,其效甚良。

藕粉甘凉濡润,以之为糊,药达病所,柔养食管与胃,有利于病损的修复。

四、胆胃同病

胆与胃亦属木土相关。诸凡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既可引起胃病,亦易导致胆病。

肝胆失疏,气机不调,若湿热蕴久,可致胆内凝成结石。

胆胃同病者当分别主次而兼顾治之,疏利肝胆,清热化湿治胆时,可重用白芍,两和肝胃。若

胆囊结石较大,未能从胆囊管排出者,可用白芍、乌梅等酸柔肝木,利于化石,然后再予排石。

如胃阴肝阴俱亏,胃脘及右胁灼痛,治当养肝柔肝,佐以疏肝理气和胃之品,亦属柔中配刚,刚柔相伍。

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对胃病或兼他病患者,用药刚柔兼顾,符合辨证统一规律。谨择其要,俾共同逬一步研究,旨在提高防治效果。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粹》,徐景藩著,陆为民、徐丹华、罗斐和整理,科学出版社出版,.8。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胃病需ldquo刚柔并济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