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左半肝切除术在预防
TUhjnbcbe - 2021/5/4 5:37:00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cuifashion.com/lehuo/baike/20210321/821.html

陈曦1,叶青2,袁寅2,杨兴业2,周红兵2,刘庆宏2,钱海鑫1(1.医院普通外科,江苏苏州;2.医院肝胆外科,江苏泰州)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肝胆外科常见病,约占所有胆石症的15%~30%,肝叶切除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上以左半肝切除为常用术式。胆漏作为肝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3.6%~12%,对胆漏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甚至肝功能衰竭。胆漏的原因大多数学者主要考虑为肝断面的处理不当,但对于左肝管切断部位、肝切除入路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笔者采用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左半肝切除技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1月至年9月,笔者施行左半肝切除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75例,其中传统法38例(传统组)、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法37例(前入路组)。前入路组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49.22±8.37)岁;肝功能Child-PughA级34例、B级3例。传统组男1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9.34±9.00)岁;肝功能Child-PughA级33例、B级5例。病程中均有胆管炎发作史。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MRI+MRCP等检查,诊断为左肝内胆管结石、不合并尾状叶结石。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炎性病变。

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组与传统组在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与传统组一致。ChildB级患者经护肝、白蛋白支持治疗改善至A级后手术;合并乙肝病*表面抗原阳性者HBV-DNA小于1×copy/mL;不进行急诊肝切除术,合并急性胆管炎者先行抗感染治疗或者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待胆管炎症缓解后再行肝切除术。

1.2?手术方法

1.2.1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法:取右上腹反L型切口。进腹后分离第一肝门处粘连,解剖切断肝左动脉、肝中动脉;解剖门静脉左干,在分出尾状叶分支远侧双重结扎门静脉左支,用电刀沿肝左右叶缺血线标记切肝线。游离左肝周围韧带,解剖分离出肝左静脉根部。不阻断第一肝门,沿切肝线、肝中静脉主干左侧,采用蚊氏血管钳钳夹断肝,断肝过程中保护肝中静脉主干。由腹侧向背侧断肝至第一肝门处,然后沿肝门板平面继续向左侧断肝,保留左肝管主干,在门静脉矢状部左侧切开左肝管(图1),去除胆管开口处结石。再向头侧继续断肝至第二肝门,切开肝左静脉表面肝组织,断扎肝左静脉根部,移除肝切除标本。

切开胆总管中段前壁,取胆总管内胆汁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取石钳结合胆道镜取尽胆总管结石,胆道镜排除余肝内胆管有无病变及结石。胆总管内置入T管,缝合胆总管前壁,经T管注水冲洗出胆管内可能存在的胆泥,使左肝管断端暴露清晰后,使用4-0薇乔线连续缝合(图2);经T管注水行胆漏试验,证实肝断面、左肝管残端及胆总管切开处无胆漏。

1.2.2传统法:切口选择同前入路法。先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查,然后断扎肝左动脉、肝中动脉、门静脉左支,用电刀沿缺血线标记切肝线。游离左肝周围韧带,肝外切断、结扎肝左静脉。离断肝脏方法同前入路法,路径由腹侧至背侧,由第一肝门至第二肝门。左肝管残端仍采用4-0薇乔线连续缝闭。经T管注水行胆漏试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胆漏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前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胆漏并发症均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入路组术后无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切口感染发生,并发症为: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管充分引流18d后治愈;肺部感染1例,经使用抗生素、雾化排痰等处理后治愈;术后T管造影提示胆总管下端结石残留1例,于术后2个月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两组比较具体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尽管肝切除术后的总体并发症明显下降,但术后胆漏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变化,仍然是肝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腹腔感染和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针对胆漏原因,既往文献着眼于肝断面的处理不当:(1)肝断面的小胆管漏胆汁被忽略;(2)肝断面的肝组织缺血坏死,导致末梢胆管漏胆;(3)术中未能对较大胆管进行有效的结扎;(4)肝断面的感染。并针对性地采用术中胆漏试验进行预防,但笔者发现,即使术中采用胆漏试验,术后传统组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胆漏。而笔者采用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左半肝切除技术,从左肝管切断部位、肝离断路径进行改进,发现胆漏发生率明显下降。

从解剖学上,左肝管除主要引流左半肝的胆汁,其属支还有左侧尾状叶胆管,有时尚接纳右前叶或右后叶胆管。术前MRCP、术后T管造影均可见左侧尾状叶胆管汇入左肝管主干(图3、4)。

图3术前MRCP显示左侧尾状叶胆管汇入左肝管

图4术后T管造影显示左侧尾状叶胆管汇入左肝管

笔者在门静脉矢状部左侧离断左肝管,这样可保留左肝管主干,避免将左侧尾状叶胆管、异常汇入的右前叶或右后叶胆管离断,以免术后发生肝断面胆漏。而这种类型胆漏术中胆漏试验不易发现,因为发生胆漏的左侧尾状叶、右前叶或右后叶肝管与胆漏试验的胆管并不相通,术后4~7d随着肝脏分泌胆汁功能的恢复及饮食增加,发生胆漏的胆管内压力逐渐增高,胆漏量逐渐增加,每天数十毫升至数百毫升不等。这是传统组相对前入路组胆漏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影像学评估除了肝胆管结石的评估之外,还需了解左肝管有无异常汇入的胆管分支,术中切忌在左肝管根部离断胆管。

同时,笔者对肝离断路径进行了改进,先离断左肝入肝血流,获得肝左右叶缺血分界线,再沿分界线离断肝脏至第一肝门肝门板,然后沿肝门板平面向左侧离断肝脏,即前入路左半肝切除。前入路可保证肝离断平面在肝门板平面之上,安全方便地显露左肝管主干,防止断肝过程中变异胆管分支的损伤,同时该离断面较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是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长时间的手术将延长肝创面暴露时间、加重手术创伤、降低免疫力,其次麻醉时间的增加,又进一步加重肝功能的损害,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术中出血与围手术期输血也是术后胆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失血多,将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肝脏灌注量,使肝细胞缺血缺氧,影响肝脏功能;输血后,又使人体及肝脏产生再灌注损伤,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以及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产生影响,其结果是术后胆漏、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前入路沿无血管区进行断肝,可以减少术中失血量,这是前入路组术后胆漏发生率低的又一原因。

前入路组发生肝断面胆漏1例,原因在于该患者术前合并急性胆管炎,经抗感染治疗一周即手术,导致肝切除时机嫌早。大多数学者建议,应该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PTCD、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鼻胆管引流(ENBD)联合抗生素治疗,待急性炎症控制4周以上才施行肝切除术[8]。因为急性胆管炎会导致胆管壁、肝组织炎症充血水肿,从而增加肝切除术手术难度、术中出血、术后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在这种情况下禁忌行肝切除术。

引证本文:

陈曦,叶青,袁寅,等.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左半肝切除术在预防胆漏中的应用[J].肝胆胰外科杂志,,29(6):-

《肝胆胰外科杂志》

扫一扫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留左肝管主干的前入路左半肝切除术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