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胆囊结石middot一家三口陷胆
TUhjnbcbe - 2021/7/5 20:53:00

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胆囊结石发病人数增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与年龄相关,好发于中年以上者,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又逐渐出现家族聚集现象。

胆囊结石家族聚集现象原因分析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胆囊结石患者组团来就诊,他们的关系或是兄弟、或是姐妹、双胞胎;又或是父子、母女等。他们的关系如此紧密又特殊,患者忍不住会发问:难道胆囊结石也会遗传?

1.家庭饮食组成比例及饮食方式不佳

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如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与否等。本文主要分析相关度最高的饮食习惯。

长期油腻饮食或过度荤食,低维生素C,易引起高脂血症,增加胆囊结石生成的风险。

长期素食使人体内的胆固醇(呈微胶粒状、悬浮于胆汁中)与胆盐、卵磷脂的混合比例破坏;摄入卵磷脂少,纤维素阻碍胆汁酸重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最终导致胆囊结石。长期不吃早饭易发生胆囊结石;早-中-晚三餐间隔时间越长,胆囊结石患病率越高。这可能和胆囊收缩不规律引起胆汁排泄减少,持续过饱和有关。

2.基因因素

胆囊结石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基因相关,尤其脂代谢基因,如ApoB基因上XbaI和EcoRI位点的多态性变异、ABCG8基因上rs位点。

通过对胆囊结石家系的研究,不同亲属间患病率不同,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二级亲属,后者患病率高于三级亲属,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胆囊结石发病特点符合多基因遗传病,也有研究发现其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部分胆囊结石家系中还存在母系遗传倾向,即母亲患病,子女多数患病,母亲传递胆囊结石疾病的作用显著大于父亲。

3.细菌因素

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容易引起细菌交叉感染,如共用餐具,尤其筷子;生食凉拌的食材未经彻底烹熟,易含大量病原体,增加了直接细菌感染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经消化道传播,主要以胃为主要寄生环境的寄生菌。WHO提出,人类对Hp普遍易感,与卫生、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很多胆囊结石患者存在Hp感染,因Hp可转变胆汁中的直接胆红素成为间接胆红素,难溶的间接胆红素可与钙结合形成胆囊结石。

肠道细菌在胆囊结石形成中也具有一定作用。革兰染色阴性细菌的7α脱羟作用使胆酸CA转变为脱氧胆酸DCA。Berr发现,在回肠袋-肛管吻合的患者,次级胆汁酸形成和进入肠肝循环增加,胆汁酸池DCA/CA比例大于1.5,发生胆囊结石的机会增加。

胆道细菌:许多研究提示,细菌在低胆固醇含量的胆色素结石形成中发挥着作用。细菌β原葡萄糖醛酸酶和磷脂酶能水解胆汁脂质,产生钙敏感的阴离子和钙盐沉积,成为胆色素结石形成的起源。

4.代谢类多基因疾病

胆囊结石是与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研究发现,胆囊结石家系中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家系占36.6%。此外,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家系分别占66.7%和29.0%,它们同属代谢类多基因疾病,胆囊结石与它们可能含有相同的易感基因或致病因素。

研究显示家族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也是胆囊结石形成风险之一。患者甲状腺功能差,导致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消化功能及胆囊、胆道的收缩功能便相应减弱,引起胆汁流出变缓,淤积浓缩产生结石。

此外,病*性肝炎也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肝炎病*引起肝细胞水肿变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成份改变,易诱发胆囊结石形成。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的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遗传相关,同时家庭饮食不合理、生活方式不规律、消化系统感染(尤其Hp感染)、全身疾病的遗传易感伴有胆囊结石都是胆囊结石家族聚集产生因素。

本文介绍了胆囊结石的家族聚集现象,但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胆囊结石发病既有环境因素又有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是基础,环境因素通过改变靶基因的结构,或靶基因表达的调控起作用。

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预防胆囊结石形成中有重要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胆囊结石middot一家三口陷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