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给大家介绍9个“止痛如神”的穴位,一起看看吧~
1
针刺阳陵泉治疗肩痛
取穴: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病人坐位屈膝垂足取穴,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半小时。
在行针的同时,嘱病人活动患肢,范围由小到大,不要用力过猛,以免经筋受损。每日1次,针刺7次为1疗程。
体会: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又是筋之会穴,足少阳经循行路线过肩,根据“上病下取”的原则,选筋之会穴阳陵泉治之,则能调和气血,活血化瘀,解除经筋受阻,使患肩疼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
《马丹阳十二穴歌》对阳陵泉的功效做了概括:“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2
指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取穴:至阳穴,属督脉,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急性胸腹疼痛发作时,医者用大拇指尖端放在至阳穴上顺时针方向不断揉按,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到穴位处有痛感为度。
一般按压1~2分钟,疼痛即可缓解。患者也可以自己握拳,两臂向后摆动,用拳尖敲击至阳穴,亦可迅速止痛。
体会: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病的范畴,多因胸阳痹阻,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瘀阻所致。
督脉为阳经之海,经气自下而上到至阳穴最为隆盛,故曰阳中之阳。
以指代针刺激此穴,可使阳气四布,通达胸腹,起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阴阳燮理,气血调和,自无胸痹之患矣。
指压至阳穴,可以用于缓解多种急性胸腹痛,如胃痉挛疼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疼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疼痛等。
患者每天用拳尖敲击至阳穴,每次敲击3~5分钟,可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增强心脏的功能。
3
针刺浮白治疗胆囊炎疼痛
取穴:浮白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操作方法:取右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浮白穴,皮肤常规消*后,用1.5寸毫针快速向下平刺,深度0.8~1寸,用强刺激手法,有酸、麻、胀感后,令作伸展运动,活动右侧胸腹部并对患者胆囊区作叩击,留针15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若未痊愈可进行针第2疗程治疗。
体会:胆囊炎是常见疾病,临床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多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和细菌感染有关,使胆道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排空功能障碍,刺激胆囊,使胆囊强收缩,从而引起胆道疼痛。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并有右肩背部隐痛,有厌油脂餐、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查右上腹胆囊区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排空功能减退或消失。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结胸等病的范畴。
浮白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经膀胱经交会穴,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止痛的功效,针刺此穴能使胆道松弛,有利于胆汁排出,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4
针刺精灵、威灵穴治疗急性发作之痛证
取穴:精灵、威灵穴。奇穴名。精灵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下方);威灵穴位于第二、第三掌骨间隙后缘(合谷穴的尺侧)。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用1寸毫针,在精灵、威灵穴处施用泻法,中强刺激3~5分钟,得气时酸麻胀感传于指尖。
一般先针精灵穴,后针威灵穴。痛不减者,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体会:《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说:“威灵穴在虎口下两旁岐,有圆滑处,遇猝死症,摇掐即醒。”“精灵穴在四、五指夹界下半寸,治痰涌,气促,气攻。”
此处所谓“气攻”,则是指各种剧烈的疼痛。
《针灸学》中所述的“腰痛穴”位置与精灵、威灵相同,谓:“腰痛穴,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主治急性腰扭伤。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
治疗各种剧烈疼痛,此二穴当为首选,如急性腰扭伤、结石引起的肾绞痛、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等均有特效。
6
针刺中冲穴治疗痛经
取穴:中冲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井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用0.5寸毫针,刺入中冲穴0.1寸,行泻法,不留针。每日针刺1次,3次为一疗程。
在月经前1~2天或经期疼痛发作时治疗,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体会: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病症。
其主要病机多为气滞血瘀所致,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心主血脉,中冲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针之能行气活血,气血流通,疼痛自止。临床用于治疗痛经一症,效果极佳,特别是一些疼痛较剧的患者,疗效更好。
7
十七椎下穴针刺拔罐治疗痛经
取穴:十七椎下。奇穴名。位于脊柱正中线上,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穴位处皮肤常规消*后,以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刺皮下,进针约1寸。针刺得气后,快速捻转,行强刺激手法,使针感向少腹传导,持续行针1分钟。
然后取医用玻璃罐拔火罐,用闪火拔罐法拔在穴位上,并使针在罐中。留置针罐10~15分钟。经前3~5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0次。
体会: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病症。
其病机是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气血流行受阻,导致“不通则痛”。
十七椎下穴位于督脉,与任脉、冲脉相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取之可通调诸阳,经气流通,则疼痛自止;火罐具有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的作用。
针刺火罐协同应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作用更强。
临床用于治疗痛经一症,效果极佳。特别是一些疼痛较剧的患者,疗效更好。
8
针刺次髎穴治疗腰痛
取穴: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骶后孔中。
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于第2骶后孔中取次髎穴,穴位处皮肤常规消*。
取3.5寸毫针直刺入皮肤,进针2~2.5寸,待针下由沉紧变为落空感时缓慢调换针体方向,同时询问病人有无酸麻胀感并使之传入前阴后,行捻转泻法2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5次为1个疗程。
体会:腰痛多因肾虚或感受风寒湿邪以及血瘀闪挫而成,往往伤在督脉,气逆损血,搏于脊膂,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难经·二十九难》中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束诸阳,与诸阳经相通。次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刺之,亦有通调督脉经气之效,故可治腰痛。
《外台秘要》中说:“主腰痛怏快然不可以俯仰”。《针灸大成》中说“主腰痛不得转摇”其理一也。
余早年读大学时喜好打篮球,一次争抢之后,腰部扭伤,疼痛难忍,不能俯仰,不敢咳嗽,只好躺在宿舍静养。
适逢我同寝室一位同学的老父亲到校探望儿子,这位老人是个老中医,心地特别善良,见状就拿出一根银针,在我的臀部扎了一针。行针毕,折磨我半个多月的腰痛,竟不药而愈。问针何穴,曰:“次髎”。
从医之后,余用次髎穴治腰痛亦每每见效,常常赞叹:古人之言不虚,老医之技高超也。
9
针刺秩边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取穴:秩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骨正中旁开3寸处。
操作方法:常规消*后,用3寸或4寸毫针在秩边穴上深刺,捻转提插,进行中强度刺激,使局部有酸麻胀重感,并向下肢远端放射。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体会: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因风寒湿邪客于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痛。
症见由坐骨神经走向即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等处发生放散性、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常因行走、咳嗽、排便、弯腰、打喷嚏而加剧。
这条疼痛线路与足太阳膀胱经基本一致,深刺秩边穴,能疏通经气,祛风、逐寒、利湿,邪气去而经络通,通则不痛矣。
故《针灸甲乙经》中说:“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也说:“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涩,腰尻重不能举”。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