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
建议1血肌酐.8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5及血小板计数×/L时,需结合患者病史,排除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后,方能正确分级。当急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和凝血障碍时,建议多学科协作治疗。建议2评估胆囊炎严重程度的同时亦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合并症,可以采用美国麻醉师协会的患者体质分级标准联合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共同评估。建议3抗菌药物和全身支持治疗无效时,需及时行胆囊引流同时行胆汁培养。1~3个月后再次评估患者全身状态和胆囊炎症情况,符合手术条件者适时进行胆囊切除术。建议4在手术时间长、患者全身情况不稳定、术中解剖困难或胆管损伤风险较高的情况下,需果断中转开腹。建议5对于胆囊萎缩、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黏膜有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术中应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以免漏诊胆囊癌。急性胆管炎
建议6腹部CT检查能诊断胆管阳性结石,灵敏度较高,可以清楚地显示胆管扩张,且有助于判断胆管狭窄的原因,推荐作为急性胆管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建议7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胆管扩张,对恶性肿瘤或胆管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成像清晰,可以作为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诊断困难时的替代选择。建议8急性胆管炎患者应首先评估严重程度。胆道引流时机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胆道引流,同时行积极的抗菌药物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建议9内镜下胆道引流包括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可以作为多数急性胆管炎胆道引流的首选方式。内镜下胆道引流可以选择留置鼻胆管或支架置入,应该谨慎选择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建议10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可以作为急性胆管炎无法行内镜下胆道引流时的替代方案,建议作为肝门部以上胆道梗阻进行胆道引流的首选方式。建议11外科手术胆道引流可以作为无条件行内镜下胆道引流术及PTCD时的选择,强调缩短手术时间、尽早解除梗阻的重要性。急性胆道感染抗菌治疗
建议12血培养或胆汁培养应尽量在抗菌药物应用前完成,否则可能导致培养结果假阴性。
建议13选择用于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抗菌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将影响药效的因素考虑周全。
该指南指出,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治疗应综合外科干预、抗菌药物治疗和全身管理,在专科医师主导下,采取合理诊疗措施,准确把握手术方式和时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版原发性胆汁性
胆管炎诊疗规范发布
三大要点彰显规范与时俱进
近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赵岩教授牵头,撰写并发布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疗规范()》。(中华内科杂志.,8:)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女性患病数约为男性10倍。PBC在我国并非罕见,年我国PBC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其患病率为49.2/10万,其中40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为.8/10万。随着对PBC的认识及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我国PBC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PBC的临床药物治疗仍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对UDCA治疗反应欠佳者,二线治疗可选择的有效药物较少,预后较差。PBC曾被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脏为主要靶器官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PBC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女性,主要由遗传、环境等因素所致,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隐匿,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出现肝硬化。近年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患者被诊断,这些患者的肝脏病理尚处于小胆管炎症状态,治疗反应相对较好,故将原名中的“肝硬化”更改为“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疗三大要点
第一,作为一种主要破坏小胆管上皮细胞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多发于中年女性,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乏力、瘙痒和血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生化指标升高,有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抗sp抗体、抗gp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抗体阴性者需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协助诊断。第二,UDCA13~15mg·kg-1·d-1是治疗PBC的一线选择,如患者对UDCA治疗反应欠佳,推荐奥贝胆酸或苯扎贝特,但目前上述药物存在国内获得困难等问题,需与患者提前说明,目前暂缺少其他明确有效的二线药物;如患者对UDCA治疗反应良好,则建议维持用药,不建议停药。第三,对PBC患者应长期随诊,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和管理。未合并门静脉高压的UDCA治疗反应良好者预后较好,UDCA治疗反应不佳或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受累的结缔组织病等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排版:胡海燕
编辑:蔡增蕊
审核:尹晗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