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胆囊炎特色经验赏析
李某某,男,38岁
首诊时间:年12月5日
主诉:右胁隐痛半年,加重十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年9月因饮食不节出现右胁肋部疼痛,食油腻、辛辣后加重,胃胀,反酸时作,食欲不振,曾分别于哈尔滨医院、哈尔滨医院就诊,根据辅助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给予消炎利胆片,奥美拉唑,清淡饮食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两月来经西药治疗均未有明显好转,不久后又复发,症状反复。经朋友介绍,遂于年12月5日慕名来到谢师门诊,欲求中医诊疗。患者就诊时自述:右胁疼痛放射至右肩部,伴气短,食油腻、辛辣后加重,自觉腋窝部针刺样疼痛时作,口干口苦,打嗝,纳差(因右胁肋疼痛不欲食),偶胃胀、反酸,寐差、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畏寒,手足不温,大便干结、排便困难、2日一行,小便色*,舌淡紫,苔*腻,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健康。
辅助检查:肝胆胰脾超声:肝大,轻度脂肪肝,胆囊炎性改变。
辨证分析: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平素嗜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伤及脾胃,酿生湿热,湿热困阻中焦,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血行受阻,不通则痛,故见右胁部疼痛、痛引肩背;肝失疏泄,胆汁上泛,故见口干口苦;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常,影响脾之运化与胃之受纳功能,故见纳差、打嗝、厌油腻辛辣;湿热之邪耗伤津液,胃与大肠津液不足,传导失司,故见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小便色*;*腻苔、滑数脉更体现一派湿热蕴结之象。
中医诊断:胁痛病—湿热蕴结证。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
治则:疏肝健脾,清热化湿,利胆通腑。
方药:谢晶日教授特色经验方加减。10剂,日1剂水煎ml,2次口服。
按语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之一,以右上腹疼痛不适、肩背放射痛、腹胀、恶心、厌油腻为主要临床表现,常由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发展而来。中医上,常把胁痛、胆胀归为慢性胆囊炎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劳伤过度等病因导致胆失通降,不通则痛。
谢晶日教授在汲纳历代医家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临床40余载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治疗慢性胆囊炎独特的诊疗思路和治疗体系。
《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宣明论方·水湿门》中记载:“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故凡病湿者多自热生。”
本医案中,谢师纵观全症,四诊合参,认为该患者病机为湿热蕴结中焦,肝胆疏泄失职,不通则痛,遂采用疏肝行气药、健脾化湿药、清热利胆药、和胃降气药同用。谢师认为该病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饮食密切相关,平素嗜烟好酒、嗜食辛辣肥甘厚味,脾失健运,酿生痰湿,郁而化热,进而致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如《景岳全书·胁痛》:“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清·张璐《张氏医通·胁痛》:“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然必因脾气衰而致。”谢师认为本病在临床上较少以单一证型出现,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其病位在胆,为肝所主,与脾胃密切相关,各种原因所致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是其病机关键。治疗多强调疏肝同时要注意利胆通腑、健脾燥湿、活血化瘀诸法的合理运用,并在临床实际中随症化裁,遣方用药。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强调清热中病即止,祛湿切莫伤阴,勿忘情志疏导、饮食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