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本帖使用条件
1.本科成绩不理想但有一个逆袭的心
(不符合前者者请自觉移步至其他经验帖)
2.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型硕士
3.有20mins的空余时间看完这篇碎碎念
”
个人情况
看到第一个条件,相信学弟学妹们大概可以猜到。不得不承认,本人本科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超出你们想象。简单说说挂科吧,大一上挂过有机化学,大二上挂过生化,十门联考考了三次才过,六级忘了考几次了,反正就每次都不用跟人抢六级名额你们懂吧。
其实一开始温医网盘(好吧其实是我的好室友魏典辉)让我写经验帖,我是拒绝的,我觉得不能给学弟学妹们灌输“本科成绩不好、英语成绩不好、而报得好就能读交大”的思想。但结果上来说,我确实符合“逆袭”这个词,并且也在温医本科五年间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学长学姐们的诸多照顾,因此我必须把这份情谊传承下去。所以在此写下这篇经验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从中得到激励。当然,作为一个即将考研的全中国前1%的知识分子(摘自考研*治腿姐语录),我们需要一定的辩证思维,对于别人的观点,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辨别。
个人情况
如果说要为我的“逆袭”诸多因素里挑一个决定性因素,我觉得是选择吧。我的选择是上交新华骨科学硕。
先说为什么选择学硕,相信有很多学弟学妹此时此刻正在苦恼这个问题。很多人选择专硕的原因是觉得专硕四证合一比学硕香,也有选择学硕的人觉得我读学硕搞科研以后晋升空间大。确实这些都是两者的区别,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客观区别,比如上海专硕同工同酬,外科一些科室的专硕每个月能拿1w+,再比如上交学硕自主命题考的科目不一样(今年不一定,后面细说)说句题外话,如果你还不了解一些考研常识,那你还不是一个准备好考研的人,这些常识从书上是找不到的,也没人会主动来告诉你,都是需要你去了解的,这也是准确作出选择的必备条件,所以有人会说考研是场信息战。
我理解的专硕学硕区别:①医院的顶尖科室,学硕普遍比专硕考研难度低。有几个原因,第一还是因为专硕四证合一*策,导致专硕报考热度明显高于学硕,这一点在21届考研尤为明显;医院和院校想要得到资源和发展,科研是硬性指标,因此对科研人员需求量很大。②读学硕的成本比读专硕更高,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其他方面,比如科研与临床,我个人觉得没有任何区别。医院之前,也需要面对临床规培,专硕在上班后想升职称,还是得面对科研做实验写文章——大环境决定了,想爬到金字塔的顶端或者只想爬到中游,就只能是科研临床两手抓。
所以我当时想明白这点后,就只需要考虑成本因素。因为需要家里人供我读研读博,所以我必须征求我爸妈的同意。他们是典型的农村家长,有一句经典台词叫“再苦不能苦教育”,他们的想法就跟这句台词差不多,当然我的家庭情况也没到苦的地步。
尽管我跟他们详细解释了好几次专硕和学硕的区别,他们都只是笑笑然后说:“我们不懂的,你要读我们肯定会让你读的。”因此我最终选择了学硕。
然后是为什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首先上交研究生,并没有那么难考。还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第一,作为清北交复F4之一,上交是一种叫做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它的特点就是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是本科生的好几倍,比如18年上交本科所有专业一共招生人,而研究生学院一共招生人(数据来源网络,不保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高考时,交大是你想都没想过的大学,而到了考研,你发现,诶学长学姐们都在考上交,好像也不是很难嘛。
第二,上交医学院有15医院,作为对比,温医有温附一、医院医院,浙大有浙一医、浙二医以及义乌浙四医医院。接下来的话很关键:医院多的意义不在于交大医院多很多,而在于交大的“跑道”医院多得多。交大的报考方式从19届的报到导师,到20届、21届的报到科室,可以说是一直以来都是多跑道制。多跑道优势在哪儿?再以我们温医作对比,今年温医大内科专硕这一条跑道就上面跑满了人,甚至你上这条跑道的底线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21届各院校专硕最高的分,想象一下现实中你在这样一条挤满了人的跑道上跑m,要冲出重围,难度可想而知。而上交的多跑道制,你的竞争对手不知道会多会少,也不知道是强是弱,这就充满了可能性。比如今年上交学硕可以说是历史最小年,学硕分数线下调30分,各医院还是有些学硕专业招不满人。但还是一开始的那句话,要保持自己的辩证思维,你问我今年会是大年还是小年,我也不知道。甚至我还必须向学弟学妹们指出,就在距本帖写下的十天前,年3月16日,陈国强院士正式卸任上交医学院长之职。
而对上交学硕考试科目有所了解的同学会知道,上交的病生科目,是会有一些原题出自一本叫《名校考研病理生理学》,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病生出身的陈院士,所以我们私下认为,陈院长的在职,是上交在继同济、复旦学硕纷纷投入国家统考怀抱后,仍然坚持考病理生理学的原因。因此,陈院士的退休,有可能意味着,交大学硕也会成为历史。当然还是得强调,“辩证思维”,一切信息都应经过自己思考的加工,到底要不要按的科目复习,都由你自己决定。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个相对较小的赛道呢?还是搜集信息的能力。我在诸多医院中,选择了新华骨科。我是如何选择的呢,第一,交大研招网(不是交大医学院研招网)。这个网上会放出每年的报录比,可以细分到一级学科,比如了解到去年新华外科学硕报录比是16:9,意思是报名报了16人,最终录取9人。只要不成为那后7个人,是不是听起来就觉得很轻松了。
有些人会觉得奇怪,诶那交大这么好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报呢。当然不是,交大虽然赛道多,但也有很多著名的大赛道,包括(以下纯属个人印象,未经严格考察)六院的骨科、内分泌,九院的整形、口腔,瑞金的血液、普外,仁济的肿瘤、消化,新华的儿科,以及所有医院的所有专硕专业,那都是报录比能达到5:1甚至可能10:1的赛道。所以本经验帖适用条件第二条:“想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型硕士”,我直言,这些大赛道、专硕赛道并不适合想要“逆袭”的同学。“那么我要如何找到我想医院呢?”我承认我一开始预报名的时候,也是满腔热情地“我就要考六院骨科!”但当我冷静下来后,医院的骨科学硕招生。
毋庸置疑,六院的骨科招生人数是最多的,但通过查报录比以及询问学长,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初试没有+,即使进六院骨科的复试,可能也只是炮灰。而+对于我而言,我很清楚难度比较大的。然后我目光转到了一院,一院历年来招生人数比较少,相对报名的人数也比较少,因此难度会医院小很多。这时候,又双叒必须要插一句话:辩证思维!从群里的小道消息包括这几天出的院内调剂情况可以得知,一院在交大历代级小年中,爆满了。
那么最后就是,为什么选择了新华骨科:导师方向。一院今年骨科学硕3位硕导,2位骨肿瘤方向,1位关节外科;而新华今年骨科1位关节博导,1位脊柱博导,1位关节硕导。而学弟学妹们应该在实习阶段,或多或少会对专科和亚专科有所了解。以我当时的了解,我对骨肿瘤兴趣不是非常大(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科研方面,肿瘤是目前永恒的热点),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新华骨科。当然选择新华还有一个小小原因是,可以继续跟着我鸨混吃混喝嘿嘿。关于我鸨,大家可以去翻一下温医网盘年考研攻略。
(点击图片跳转)
借这个机会,真的非常感谢晴阳学姐,作为我进入大学后的直系辅导学姐,在大学五年间,影响了我很多。从大一进入她作为会长的就职,到她带着萌新的我去杭州帮她改统调比赛PPT,到做各种社团活动,到约大二的我一起学考研英语,再到我考研这一年或鼓励或帮助。相信每位学弟学妹,也会有这么一个不计回报对你好地学长学姐,他们会是你考研路上地领路人。而这也是我开篇说的,必须传承下去地这份情谊。也希望学弟学妹们来年,会成为下一届地领路人。学长学姐们真的已经在交大为各位打下了大片大好江山,交大对温医学子地评价非常好,所以放心大胆地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吧。
初试
关于我的初试准备,我个人认为我的方法比较特殊,不适合推广,但如果有人也是跟我用一样的方法,也可以借鉴一些我的使用心得。我考研期间基本没有用纸质书,我的工具是iPadPro第二代12.9寸+Applepencil1代+罗技K蓝牙键盘。iPad不需要全新,我当时在京东拍拍二手上淘了个二手的也完全够用。
我个人觉得12.9寸对于使用体验的提升确实有很大帮助,包括字更大了,看起来更省眼睛了,写字也不用放大来写再缩小了。当然如果目前手头已经有iPad+Applepencil组合,也没有必要升级,毕竟都是花的爸妈的钱。
软件方面,第一个推荐的就是看电子书滴神——GoodNotes,它的许多手势可以完美提高记笔记效率,包括两手指双击屏幕撤销、划线后暂停几秒变直线等等,当然据我所知Applepencil2代的功能更强大,但适配的iPad也更新更贵。至于上哪儿找pdf,这就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不宜细说。第二个我常用的软件是年轮3(仅限iOS),iPad、MacBook、iPhone可以iCloud数据互通(苹果生态是我目前坚持苹果的唯一理由)年轮3是一个很好的做整理的软件,如果用好,其发挥作用的上限很高。它可以设计成挖空式记忆卡片的样子,并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提醒你背诵,但我一年下来并没有坚持到最后,可能只发挥了它50%的作用吧。
因为我是一个不喜欢看自己写的字的人,用手写的笔记可能我当时做完就再也不会翻开了。所以我更喜欢用有条理的文字排版。这个文字排版也是我经过多次调整,才找到的最合适的版本。首先你需要下载一个搜狗输入法,然后在iPadOS系统中添加自己的快捷输入,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更多的符号可以通过键盘打出来而不需要点屏幕。这个过程一开始会比较费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其次使用年轮3做整理时,最好准备一个蓝牙键盘,我买的是罗技K,这样使用体验也会好很多。如果是在教室学习,可以给蓝牙键盘买一个硅胶膜盖在上面,这样打字不会影响到别人。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会像我一样,觉得打扰到别人会感到很不好意思,这种心理也会确实会影响到自己的复习心情。至于其他软件包括百度网盘、墨墨背单词之类的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有用过我就不细说了。然后就是万事俱备可以开始做笔记啦。
我用电子设备刷西综书本的方式是第一天先边看视频边在年轮上做整理。第二天看前一天内容的书本,把整理的内容在书上划出来看一遍,然后开始新一天的视频+年轮整理。第三天是刷第一天的题以及第二天的看书和新一天的视频。这样就形成一个滚动式学习,对于医学这种知识体量庞大的内容来说最合适,我相信考、+的大佬们也肯定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滚动式学习法,而我觉得这之间的差距就在于你是否每天都坚持下来了。我承认我在八九月份的时候,心思还比较游荡,在科室上手术会让我感到新奇,每周五去网吧打一会儿游戏“给自己放个假”。
另外具体到科目的复习,我推荐大家去我们16级临一5班邵晨依和魏典辉同学的经验帖康康,毕竟是初试仁济风湿第1和仁济肿瘤第2,比我这个新华骨科第3厉害太多了(总共新华骨科学硕就4进3你懂我意思吧)。
复试
交大历年复试形式分为笔试+面试,去年是线上,以及今年专硕增加了技能考核的环节。医院骨科(以及其他外科)学硕复试内容为大外科,即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学整本书。
首先是笔试总分35分,题型为单选题10×0.5+名词解释5×1+简答题2×5+中译英1×7.5+英译中1×7.5。
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比较基础,但因为是大外科,里面包括了普外、泌尿外、脑外、胸外、骨科等(甚至选择题没有出骨科题目)随缘做就好。
文献翻译英译中的难度也害行。关键是碰到不认识的词,不要觉得自己不行。首先,英译中大概有个词左右,但其中的医学相关专业词汇也就50个不到,其他的词都是你考研时候就该认识的,比如发生率incidence你不认识吗,再比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它说到欧洲哪些国家发病率较高,它还在括号后面写了很多国家名称,真的懂一点音标的,一读就知道这国家中文叫啥,尽管我不觉得这里会赋分吧,但反过来说这文献翻译评分标准也不会很严苛,就看你篇幅怎么样,大致意思有没有翻清楚。
虽然我英语不太行,但我英译中也基本全部翻译出来了。尤其我得向大家举一个我最得意的一个点,以此来教一下大家怎么准备专业英语(这也是从我鸨推荐给我的一本书上学来的,所以童叟无欺,可放心食用)
今年外科的英译中上来就是一个缩写GC,那么大家第一眼看到肯定对这俩字母开始浮想联翩,首先基础点的肯定是糖皮质激素GC,再牛掰点的可能想到鸟苷酸环化酶GC,再离谱点的胍基化合物GC,魔*级别的气相色谱法GC(没错我就是百度的)。但其实碰到这种缩写,先别急着翻译或者放弃翻译直接照抄。你可以先浏览一下后面在讲啥,高大上的说法叫看看语境。后面讲到作为GC的twohighriskfactors:gallstone,cholecystitis。是不是一脸懵逼,其实你到时候背过基础的几个词汇,你自然就会知道这俩词。gall胆,stone就不说出来侮辱大家英语水平了吧,gallstone胆结石;chole胆(等会儿解释为啥俩都是胆)cyst我也不知道但没关系(其实我背过我应该知道,为了模拟当时的考场紧张气氛)itis我知道,炎症!胆什么炎?胆囊炎啊!然后我就想胆结石和胆囊炎作为高危因素?GC?哦,是gallcancer啊?然后当时我就文思泉涌,感觉啥单词都阻挡不了我了。再回过头来说医学专业英语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解释为啥gall和chole都是胆的意思。医学专业英语其实本质还是英语,英语的本质就是构词法。但医学英语它奇怪就奇怪在,一个词作为名词和作为构词法部分,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胆作为单个词是gall,但作为构词法的一部分就会变成chole,那么有辩证思维的同学就会想,那为啥胆结石是gallstone不是cholestone呢?确实有,但不是cholestone,是cholelithiasis,因为stone当它作为构词法一部分时,也要变形呀!
所以就会出现gallstone也是胆结石,cholelithiasis也是胆结石。那么要怎么学习专业英语呢?构词法掌握了确实可以事半功倍,但是词根还是得靠自己背呀同学们!
然后是中译英,emmmm一言难尽,我个人认为跟英译中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比如英译中里面地区后面跟一串国家名字可以让你翻译凑篇幅,而中译英,“XXX已被应用于各种治疗方案中,如微创手术、早期进食、XXXX、XXXX等等”这些一个个名词,都要一字不差翻译成英文,难度还是比较高的。
再说面试,医院医院会在复试通知中明确写出,而是在笔试当天通知,有些专业可能是当天下午,也有专业可能是2天后,而外科学硕今年是在第2天早上。这里必须再提一下,考研真的是场信息战,我从报名到面试这天,一直享受着靠自己搜集来的信息差带来的红利,但在面试这天被狠狠打击了。我们在面试当天被通知,新华大外科统一面试,也就是骨科会被问到普外和其他外科的问题,而其他外科也是一样。我甚至只被问到唯一一个骨科相关问题:你知道小儿骨科有哪些常见疾病。而其他都是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的问题,所以回答得并不是很理想。当然,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公平的,每个人出来,不论你生前是初试+还是几篇sci在手的大佬,出来后都是面如死灰。据好几个兄弟吐槽,他们都被脑外博导问了好多英文专业问题。
关于非专业问题也是出其不意。首先是自我介绍,面试老师就直接说:“我们知道你们英文自我介绍都是背的,那就用中文吧。”当然也不排除准备充分的同学,中英文都有准备。但很多人都会抱着“都是中国人,还不会用中文介绍自己吗?”的想法,而只准备英文。这不可取,因为在那种高压环境下,出现任何你意料之外的情况,你都会开始紧张,然后说不出话,然后更紧张,如此开启紧张正循环。所以,能准备的都准备一下吧。包括会问实习经历和简历上的东西作为谈资嘛,但说实话也很难准备。我有想到会问简历上的内容,所以我有写我参与过哪些手术,看过几本骨科相关英文书籍,以此来作为“捕笼”,吸引导师来问我这些,然后我把这些问题准备一下就可以了。但不得不承认一句话:“姜还是老的辣。”我也切实感觉到,面试老师们也对他们的出其不意而感到得意。
举个栗子,我在我的简历上,写了一句:曾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制作视频。然后我被问到一个英文问题:couldyoupleasemak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