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有两个意思:一是秋分日恰好是秋季的中间点,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秋分过后,气温渐降,要注意提防寒凉之气伤身,而干燥的气候,会让不少人出现鼻咽干痒、皮肤干燥、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
秋分后要小心六类疾病
1、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2、皮肤干燥
气温下降的同时,空气也开始变干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秋燥”症状。
3、肠胃疾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4、心脑血管疾病
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5、过敏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而且温度湿度正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6、抑郁烦躁
常说“伤春悲秋”。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还没调节过来,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秋郁”的情绪。
秋季进补牢记“三宜八忌”
秋高气爽的日子,气温下降,让人胃口大开,“进补”成为了不少人秋季餐桌的主题。秋季既是宜滋补之季,也是肠胃疾病易发的“多事之秋”。
传统养生观点认为,秋季饮食应从“养阳”转向“养阴”,而营养专家表示,秋季进补务必结合个人体质和当地环境气候,按照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牢记“三宜八忌”。
三“宜”
1.宜清淡膳食
烹调食物时要“少油、少盐”,还应该控制甜食,以减少发生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的风险。
2.宜常吃蔬果
中医认为秋季应“减辛增酸”。“辛”是指辛辣刺激性食物,应该严格控制,而“酸”是指各类有含有酸性成分的水果,包括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
推荐应季蔬果如苦瓜、莲藕、柿子、秋梨、番茄等;
红*色和深绿色蔬果,特别是西兰花、胡萝卜、芥蓝等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有利于呼吸道健康;
鲜枣、奇异果、青椒、圆椒等以及其他多数新鲜蔬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常吃有利于减少感冒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传统食疗推荐红枣炖梨、甘蔗白藕汁、百合粥等,可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3.宜多喝水
秋天需要多喝水,以及多吃水分含量较高的蔬果,例如雪梨、瓜类蔬菜。南方秋季每日饮水量在毫升以上为宜。以温热的白开水为宜,少喝各类饮料。
八“忌”
1.勿吃油腻和重口味食物
秋天应减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秋燥”。油腻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积滞,有可能会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复发或加重。
2.勿暴饮暴食
人们在秋季食欲大增,味觉增强,而且食物丰富,往往会造成饮食过量。暴饮暴食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特别是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腹部着凉后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暴饮暴食还会增加胰腺炎发病风险以及基础病发作。
3.勿在打火锅时只吃肉
炎夏结束,火锅走起,一不小心就吃了许多盘肉。特别提醒,火锅爱好者们要记得肉类食物与蔬菜应交替进食,而不是先将肉类扫光,最后才吃菜。特别是高血糖患者,先吃清淡“打底”食物,如青菜、瓜类和豆腐等再吃肉,有助于控制血糖。
4.忌贪吃生冷
秋季肠胃变得比较敏感,如果生冷食品一次摄入较多,势必造成对肠胃刺激大,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特别对于许多胃病的患者而言尤其要注意。
5.忌盲目控制饮食
为了避免“攒膘”,有的女性选择在秋季严格控制饮食,却造成不少造成贫血、月经失调和肠胃疾病、抵抗力下降等健康问题。控制饮食不是保持身材的全部要素,还应该有适当的运动,一方面要营养充足,一方面还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6.勿盲目进补
进补要看个人体质。例如,低血压和高血压的食物要求不同,前者可适当增加口味,后者则需要严格控制咸味食品、控制油盐摄入。有的人只吃进补的食物,挑食偏食,反而不吃许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需依据个体健康状况来选择适宜的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7.忌盲目吃蟹
“秋风起,闸蟹肥”。每年秋天正是蟹肉最肥美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适宜。有过敏史的人忌吃蟹,胆囊炎和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间不宜吃螃蟹,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应忌食蟹*,脾胃虚寒者尤应注意避免吃过多。
8.勿多食月饼
中秋将至,聚餐肯定少不了。尤其需要提醒的是,月饼热量非常高,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能量和脂肪的超标。“三高”人群、老人、小孩不宜超过1/4个,而且尽量避免同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同时进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诱发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章来源网络,仅分享